泉州古城:顏值氣質 活韻生香

2020年07月14日16:38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泉州,寶藏之城。泉州古城,寶藏中最為璀璨的那一件。

  歷史長河中,這片鐘靈毓秀、人杰地靈的土地,見証世事、孕育文化、累積底蘊,是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首屆東亞文化之都最生動有力的注腳。白岩鬆說,泉州,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汪勃說:“泉州古城是文化傳承有序、信仰協同發展的典范,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近年,泉州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重要論述,古城不斷保護發展,愈發呈現顏值氣質、活韻生香的動人魅力。

  活,是海納百川的開放包容,是獨特文化的原生態保護傳承。歷史上,中華文明從這裡走向世界,海絲沿線各國人民在這裡和諧交流交易。至今,多元文化文明在古城中完好遺存,原汁原味的宗教信仰、城市風貌、建筑形制、街巷格局,經久不衰的南音、南戲、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藝等“五南文化”,共同詮釋古海絲之路歷史“活化石”的美譽。

  韻,是直觀可知的城市風情,是精微可品的城市底蘊。“初見枝頭萬綠濃、忽驚火傘欲燒空。”刺桐花開一樹紅,滲透閩南鄉園風韻,表征閩南人沸騰熾情,也以Zayton這一寰宇所知的名,標記東方大港的榮耀。“出磚入石燕尾脊, 雕梁畫棟皇宮起。”艷麗恢宏紅磚厝、中西合璧番仔樓、因地取材石頭厝,刻錄時代風貌,寫下地域特色。“天下上元、無逾閩中”的燈灼之盛,跟著節氣過日子的民俗之美,勤佛日、拜天公、筍江拜月、開齋節等,古城之豐富細膩,美在日常、貫穿四季。

  生,是原住民、原生態生活的生生不息,是古城保護發展背景下涌現的全新活力。近年來,“見人見物見生活 留人留形留鄉愁”的保護發展理念、“低沖擊、微干擾”的修復模式的踐行,以及古城雙修“七個一”工程的實施,留住原住民,維系最為核心“人”的生機,也以綜合提升改造的實效,為老片區、老街巷、老水系、老空間,帶來新風景、新風潮、新人氣,造就文旅融合發展蓄勢勃發的生機。

  香,是古城感受體驗的“怎一個香字了得”,是古城品牌形象聲名鵲起。如今的古城街巷,古早味歷久彌香,老字號世代傳承,老行當留有余溫﹔新的文化休閑復合空間、夜經濟形態、文化創意園區不斷涌現,古老商業文化和新業態、新模式相交織,讓“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的需求,各得其所、愛其所愛。與海絲國際藝術節、央視春晚分會場等一道,連續四屆古城徒步、連續六期潤物無聲青年創客文化IP孵化計劃和主題展覽、連續四屆環灣自行車賽,打造古城文化新IP,進一步擦亮城市名片。

  這就是泉州古城。 

  千年古城的古遺跡“活記憶”

  活記憶承載著千年古韻。

  自盛唐起,泉州古城開始興建,五代及宋、元、明,隨著海外交通和對外貿易的繁榮與興盛不斷擴大。宋元時期,刺桐港的海上貿易活動空前繁盛,帆檣林立,梯航萬國,留下了“漲海聲中萬國商”“市井十洲人”的繁華圖景。千年后,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古城至今仍保有豐富的歷史遺存、較完好的古城肌理等,這些“活記憶”讓世人能夠回望曾經燦爛的歲月,感受千年古城的悠久歷史和文化積澱。

  歷史價值高

  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出類拔萃,當之無愧”

  1982年,泉州古城以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積澱、絢麗璀璨的海外交通史跡入選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排在北京、西安、南京等古都之后,位列第九。據說專家研究排名榜時,對泉州曾有評價:“出類拔萃,當之無愧。”

  而古城是泉州歷史文化的集中反映、“歷史文化影響圈”的核心,擁有眾多的文物和歷史文化遺址、典型的傳統地方民居、尺度適宜的小街巷系統、完整的騎樓式商業街、豐富的城市水系、地方特色樹種,以及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和傳統特色文化。

  談及古城的歷史價值,泉州城市規劃建設專家顧問組組長周焜民認為,泉州古城是中世紀“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城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是古城豐富歷史遺存中的最大特色”。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項目的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中,有7個位於古城內。其中,泉州市舶司遺址,是全國現存唯一的古海關遺址,見証了宋元明三朝海上貿易的繁榮﹔南外宗正司,是遷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體的管理機構,它的設置進一步強化了國家政權對泉州海洋貿易的推動,體現了強有力的官方管理保障﹔開元寺是宋元泉州規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大雄寶殿殿后檐明間兩柱輝綠岩雕刻的印度教石柱,呈現了宋元時期泉州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清淨寺是中國現存的創建年代最早、最具典型古阿拉伯伊斯蘭建筑風格的清真寺﹔泉州府文廟是江南地區最大、規格最高的孔廟,體現了“文獻之邦”“海濱鄒魯”的深厚積澱。

(責編:吳舟、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