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顏值氣質 活韻生香

2020年07月14日16:38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傳統美食:這裡藏著“家的味道”

  “老板,給我來一碗面線糊。”清晨,鯉城水門巷,“水門國仔面線糊”店裡人頭攢動,點餐聲此起彼伏,品類繁多的配料誘惑著食客們的胃。

  “厝邊頭尾提起面線糊,都會想我的名字‘國仔’,聽到他們贊一聲‘好吃’,我心裡就覺得很滿足。”講起祖傳的這門手藝,謝錫國掩飾不住驕傲之情。謝家做面線糊的手藝已經傳承了六代,當初騎著三輪車走街串巷叫賣,如今開起了多家連鎖店。

  謝家這碗面線糊,經歷了幾代人苦心鑽研。45年如一日,面線糊俘獲吃貨千萬人,這與謝錫國的工匠心態關系緊密。“每天都會定時檢查湯頭,注重選材,各個加工廠的面線口感不同,我隻向固定廠家購買,配菜不新鮮,我會當場退回給商家。”

  “跟其他傳統小吃店不一樣,我的傳承人可以是我的員工。”謝錫國敢於創新,打破了家族式的傳承模式,將面線糊的制作技藝傳給了員工,使他們成為各連鎖店的業務骨干,也成為“水門國仔面線糊”制作技藝的第五代、第六代傳承人。“以后,我准備以入股分紅的形式開店,讓更多想傳承面線糊的人加入到我的團隊中來。”謝錫國說,不少外地員工如今都說著一口流利的閩南語,他希望這碗面線糊能帶著大伙發家致富奔小康。

  把店像家一樣對待的,還有紅梅新村的彭氏紅梅鹵料店。店老板彭鐵獅表示:“在我有記憶的時候,父親就在做鹵味了,我是在鹵味的手推車前長大的。”有著父親味道的美食,是彭鐵獅童年最好的記憶。在十幾年輾轉多地打工的日子裡,鹵味的香味仍舊縈繞在他的心頭,以至於到最后,他毅然決定回歸故裡,讓鹵料的香味繼續在巷口飄蕩。在多年的鹵制生涯裡,彭鐵獅將父親的手藝傳承創新並發揚,使其在這個喜愛美食的城市中佔有一席之地。做著有溫度的食物,傳遞一份溫情,讓鹵味陪著這小巷一起在時間裡靜靜地老去。

  堅守老店:匠心守住時代余味

  從鐘樓信步走進西街,在肅清門廣場附近,就能看到“西街老布店”,店面不大,卻層層疊疊裝滿往昔歲月。這裡曾經風光無限,顧客盈門,隨著時代變遷,量布裁衣的人群漸漸散去。而這個老布店也經歷了4次搬遷,從西街西一直搬到了西街東。雖然成本年年漲,但怕常來的老人找不到,顏國建始終不曾離開西街。他和老店,目送著一位位常客,從初老走向深邃蒼茫的最后一程。“我一直保証貨真價實有口碑,才維持到了現在。”顏國建說,自己不想讓老布店就這麼在市面上消失,他始終盡力堅守。這種堅持讓他覺得過得幸福和知足——在朝陽裡打開布店的一片片木門,也許寂靜地坐一個晌午,也許一天隻見三五個客人。早上揮手跟家人說“再見”,晚上又回來,電動車停在同一個地方,舊皮鞋塞在同一張椅下。他和老店的日常,像是被按下了重復鍵。多少個日日夜夜,西街親密地陪伴著他,看他從年少到成人,看他從中年到初老,布店也站成了西街的老店。

  中山路的大上海理發廳和西街老布店的命運相似,再也拴不住大部分年輕人的心了。但是,理發師堅持用心服務,好手藝仍然贏得好口碑,再加上“剃頭價”不高,“始終是大人18元,小孩15元,刮臉10元”,至今仍吸引不少老人和小孩過來。

  他們的堅持,讓時代余味不絕,讓古城充滿特別的風情。

  “古早”之心:在傳承中不斷思變

  “沒有古早心,做不出古早味。”對於傳承人來說,時刻需要一顆堅守的心。

  “我們這一代人的任務不是光模仿父母就好了,他們那一代重視工匠精神,重視‘人情味’,我們這一代應該更重視‘文化味’,隻有文化,才是一個地方最寶貴、無法再造的資源。”海絲金鳳元宵圓的第四代傳承人林永鬆表示,信息時代瞬息萬變,他曾是焦慮的,因為傳統技藝的變化和革新需要考慮的東西更多。隻有以不變應萬變、扎根傳統、保証品質才能更好地延續。所以,他立志將元宵圓賣出文化,不斷加入新的想法和元素。他重視元宵圓的文創包裝、做網絡推廣,參與開分店、做運營,相較於金魚巷的老店,他負責的新店多了一份年輕的味道。

  傳承需要有一顆包容的心,“既然我們名稱裡有海絲兩字,那更需要有包容開放的心。我們在推出元宵圓的同時,還有蒜蓉枝、芋泥、月牙酥等小吃,這些都是客人每次來必點的古早味。”林永鬆說,經典的小吃,就是可以讓大伙兒幸福發酵的催化劑。

  “海絲金鳳元宵圓”傳承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林永鬆認為,祖輩兢兢業業“打下的江山”一定要守好,同時,要重視消費者的網絡消費習慣,積極探索。為了廣泛宣傳,增加知名度與傳承,他多次與不同的商家、幼兒園、媒體等合作,教授元宵圓制作手藝,通過多種不同的活動形式來發揚這種美食文化。

  在西街,陪伴了泉州人整整一個世紀的亞佛潤餅店裡,老板的女兒、戴著眼鏡做潤餅皮的傅錦娜已成為老鋪的一道風景,老板傅國忠也受邀給更多的孩子們講授潤餅皮的故事和技藝。“我和父親將攜手將傳統文化傳播給新一代的年輕人,讓他們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作為“第四代傳人”,傅錦娜接棒了家傳手藝的同時,也在腦海中規劃著未來:“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技術還可以再提高。接下來,我考慮重裝店面,還要開通外賣,那才跟得上時代的潮流。”

  慢生活·業態更新

  幾年前說起泉州古城,大家想起的關鍵詞大概是開元寺、東西塔和一些老字號。如今說起古城,很多人會提到咖啡館、旅游商品文創店、民宿、書店、美術館以及很多文藝或有趣的小店,這裡變成了一座年輕人駐扎和吸引天南地北年輕人到來的地方。隨著越來越多新業態的涌入,這座“古早味”的古城,慢慢散發出時尚和藝術的氣息。

  溫潤氣質:小巷裡也有好咖啡

  一直以“慢生活”“原生態”為文化深度游標簽的泉州古城,仍在探索快慢之間、傳統與現代之間,如何安放的問題。或許,在一條270米的金魚巷裡,正在形成某種“答案”。

  前不久,出生於1992年的林世苗從家裡帶來七隻貓,給泉州古城的金魚巷添了一家叫“貓嶼”的咖啡館,據說在這裡應以“擼貓”為主。大家一度以為開在金魚巷那些咖啡館會倒,沒想到一年后,前四家經營尚好,第五家又入駐了。

  作為泉州古城“潤物無聲”咖啡文化展示中心、金魚巷“潤物無聲”咖啡館孵化基地和咖啡人才培訓中心,金魚巷41號的德蘭·書咖啡文化學院承擔著古城咖啡文化宣傳和推廣的使命。在這裡,你可以品嘗到世界頂級的精品咖啡。泉州古城精品咖啡分享會、手沖咖啡公益課堂、大大小小各種咖啡品鑒與分享……德·蘭書咖啡文化學院成立這一年,很熱鬧。孫子帶著爺爺奶奶過來,或者父母帶著小孩來,當然更多的是聚集了一批年輕的“咖友”。“他們中,許多人對精品咖啡有獨特的情愫。有人慕名而來就想品鑒一杯頂尖咖啡,有人天天在家做手沖,一直等待時機學習金字塔頂尖的咖啡豆,還有人通過‘口碑’找來。” 德·蘭書咖啡主理人齊小蘭說道。

  如今,因為五家咖啡館入駐,整條金魚巷彌漫著濃郁的咖啡香味,行走其間,更感受到古城的溫潤魅力。

  民宿風潮:感受地道泉州生活

  有人說要翻閱一座城市,除了去大街小巷走走逛逛,還要體驗當地人的生活,在民宿客棧裡聽聽最有韻味的故事。相對於酒店的標准化,這些大多位於小巷內的個性化民宿,因為充滿泉州文化和生活氣息,得到不少游客的青睞。近年來,隨著古城文化魅力不斷綻放,古城裡的民宿客棧日益增多。自2009年第一家民宿——舊館驛青年客棧在西街開張營業以來,目前已有數十家。蓬勃興起的民宿客棧,不僅成為推介泉州文化的新窗口,還讓越來越多的游客從“路過泉州”向“住在泉州”轉變,進一步帶動古城深度游發展。

  走進一家民宿,就能領略泉州茶、瓷、香文化。在西街的楊桃公館裡,最讓負責人吳志超引以為傲的就是擺在院子裡的一張茶桌。“每到晚上閑暇時分,民宿裡來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便圍坐在茶桌邊,點上一根香,泡上鐵觀音,聽各式各樣的故事,掌櫃也向他們講述泉州古城的故事。”吳志超說,他們經常向游客展示泉州茶文化、香道文化,民宿裡還擺放著精美的德化陶瓷。此外,他們還推出了“楊桃公館手寫攻略”,描繪水煎包、潤餅、姜母鴨等泉州特色小吃路線圖,將古城特色街巷介紹寫成“小清新”的攻略,深受好評。

  眾山小國際青年旅舍開業多年來吸引了來自美國、日本、馬來西亞、英國、西班牙、澳大利亞等國的游客前來住宿。2015年夏季,眾山小承接了湖南衛視《漢語橋》節目的攝制,十多位參加節目的外國青年入住旅舍的“漢語宿舍”,在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內開展一系列活動,通過電視媒介展現泉州旅舍的“國際范”。“一直想做‘在地體驗式’旅舍,讓更多的游客在這裡體驗到風土人情,推介最有泉州特色的景點和美食。”眾山小國際青年旅舍工作人員陳先生說道。

  “住民宿更能感受古城生活的魅力,住在老房子裡,與天南地北的背包客聊天,掌櫃還會說說泉州古城的故事,體驗非常棒。”來自廣州的許小姐對古城民宿情有獨鐘,希望有時間能一一體驗不同的民宿。

  復合空間:多重文化體驗豐富

  西街東段炙手可熱,不少人把店搬到這條老街上,府裡就是其中之一。這棟小三層的樓經過改造,成為文化復合空間,每一層都有一重文化體驗。一樓是自營品牌“泉州府”文創周邊產品,后院不定時演出南音、木偶戲等,二樓可以品茶閑聊,三樓有一個小天台,可以俯瞰西街風景。“這種形式的空間非常好,可一站式感受泉州文化,吃、購、娛兼有,屬於優質的文創業態。”今年端午節剛來西街游玩的江西人吳小姐說,她帶著孩子在府裡玩了一下午,覺得非常有趣,也符合西街的氣質。

  不同於西街東段的喧囂,西街西段顯得更市井和低調。不少文創工作者入駐西段,打造夢想棲息地。“一直想做一個復合空間,作為原創項目的策源地和試驗場,所以租下這棟樓打造西西裡創想集合區。”西西裡創想集合區的發起人蔡景森說,西街西段有老泉州的生活氣息,希望這個集合區可以聚集有文化力、有創造力的原創項目,大家一起來做一些創造性的事情。

  李綿綿就是入駐西西裡創想集合區的人之一,她從地產行業辭職,花了大半年時間精心布置樓頂的天台,“疫情期間正好可以精心研究菜式和咖啡,邀請了具有豐富經驗的師傅指導,希望能做出品質的菜品。”她認為,西街東段大多是快速消費的群體,西段則聚集了文藝青年,真正吸引他們的是老城慢生活的態度和方式。

  業態的豐富多元和不斷更新,給古城帶來了“煙火氣”,無論時代更迭,這裡永遠是泉州熱鬧的地方,聚焦著越來越多人的目光。

  新IP·聲名鵲起

  “潤物無聲”——這不僅已經成為泉州古城文化的一張響亮名片,更是古城近年來文化IP打造的生動寫照。以春風化雨的文化培植,連續4年開展的古城徒步活動、環灣自行車賽古城段展示推介、“潤物無聲”創客孵化計劃和主題展覽、國企平台機制創新運作古城項目……一系列古城文化IP的打造,不僅為古城增添活力,也在潛移默化中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古城、身體力行地參與到古城保護發展中來,激發了更多人對古城的文化認同感,泉州古城文化符號漸入人心,掀起了一股古城文化熱潮。

  體育IP: 徒步活動解鎖古城“活化”

  2016年6月,泉州市舉辦了首屆古城徒步活動,受到熱捧。4年來,民間掀起古城徒步文化深度游的熱潮,增強了古城活力,喚起年輕人保護古城的意識,進一步“活化”了泉州古城。一年一度的古城徒步已然成為一場全民狂歡的健走嘉年華,在穿越中感知古城風貌,傳遞城市文明。

  2019年古城徒步,以強大的號召力點燃了許多人的心。45286人報名,再創新高。從2016年第一屆徒步活動以來,來自五湖四海的報名者就不斷創新高。這其中,有帶著家人走讀古城的,有跟愛人攜手共行的,有與朋友精彩穿越的,還有為了真正挑戰自我的……無論何種原因,他們在古城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回憶。在朋友圈、微博,一張張滿是笑臉的照片生動記錄了關於古城的美好回憶。

  延續4年的古城徒步活動,不設門檻、不限身份,參與范圍覆蓋全世界,參與者年齡范圍覆蓋廣泛、參與群體多樣,是一場全民性的活動,成為更多人解鎖泉州城市的新方式。貫穿其中的非遺文化,以活靈活現近距離接觸的方式,生動演繹著泉州文化的內涵,讓參加者在走街串巷中感知魅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場全民健身的熱潮,潤物無聲地推動著古城的保護和活化,泉州文化在更廣的范圍內傳播和弘揚。古城徒步活動,不僅是領略古城風韻的徒步,更是一種探尋不止、抱團向上精神的淬煉,成為展示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優勢,向全國乃至全球講好中國海絲故事的重要平台。

  而作為全球唯一以“海絲”和“環灣”為主題的專業自行車賽,環泉州灣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在海內外享有盛名。2018年比賽以“海絲·青山·古城”三個獨具特色的泉州標簽,設計“海”“山”“城”三條賽道,全方位、立體化展示泉州的多元文化、多彩城市。通過古城賽段,讓自行車的小小車輪,帶領大家領略精彩的泉州故事,讓全世界的人民感受古城的魅力。“古城的每條街巷,都有自己的故事。泉州的‘海’‘山’‘城’充滿著各自的精彩。”兩大活動的主辦方表示,精彩的全民嘉年華,將成為泉州每年一度的海絲人文盛會,成為打開泉州文化旅游最好方式之一。

  文創IP:“潤物無聲”促文旅融合

  每到節假日,泉州古城都會成為焦點。熙熙攘攘的游人、西街小廣場的創意集市、金魚巷“潤物無聲”展覽等成了朋友圈、微博裡刷屏的動態。這些吸引眼球的動態裡,毫無例外都有年輕人的身影,或是游覽的年輕人,或是年輕的策展人。不斷涌入的年輕文創者,得益於泉州市在泉州古城保護活化業態、加強業態培育和引導所作出的努力。泉州古城“潤物無聲”青年創客文化IP孵化工作的啟動,讓更多青年文創工作者在古城找到了實現夢想的一條大道。

  走進金魚巷,古色古香的巷子裡有五間“潤物無聲”的展廳,年輕創客們帶著自己的作品進行展示。泉州市啟動泉州古城“潤物無聲”青年創客文化IP孵化工作,以金魚巷等古城范圍內適宜空間為依托,以政府鼓勵支持為動力,以政策扶持為手段,有效整合多方資源,吸引眾多青年創客入駐古城。

  孵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試驗期,主要依托金魚巷22號5家店鋪,以4個月為期,甄選15名創業者入駐。第二階段培養期,通過第一階段考核的孵化對象,將轉移至古城范圍內集合空間進行重點孵化,可享有講座培訓和學習考察、獲取第一手行業咨詢以及專業顧問團隊的創業咨詢服務,參與市場競爭考驗。孵化時間為3年一期。第三階段成熟期,隨著不斷成長起來,創業團隊最終固化為兼具商業價值和文化內涵的獨立IP。完成孵化的創業項目,或可獲得市文旅集團投資支持,在古城創立獨立經營店鋪。作為最終受益者,孵化成功的IP則需要以協助孵化、經驗分享等方式,反哺古城孵化工作。

  據潤物無聲孵化計劃運營團隊成員蔡舒翔介紹,2016年10月至今,創客計劃孵化了近25個品牌,不少年輕創客受益匪淺,並打開了古城的文創市場,也促進了古城的文旅融合。

  文藝活動IP:以藝術之名驚艷海內外

  藝術之光閃耀刺桐古城。連續舉辦了四屆的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規模和影響不斷擴大,以藝術之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交流優秀文化成果,促進文化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

  多項活動在古城開展,非遺演出的魅力令全世界驚嘆。海藝節期間,古朴典雅的梨園古典劇院裡上演了精彩的梨園戲,國際南音大會唱吸引大批粉絲前來觀看,精彩的國際木偶展演讓人領略東西方木偶藝術碰撞的火花……

  2016年央視猴年春晚分會場、2019年央視春節戲曲晚會泉州分會場在泉州府文廟錄制,市府文廟管委會主任何振良激動不已:“泉州府文廟承載著燦爛的文明,挖掘闡釋文物資源優勢,讓文物‘活’起來,是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任務。”這座千年文廟,兩度在全國人民面前美麗綻放,彰顯了影響力和美譽度。更多的人,見微知著般地從保存完好的文廟風採中感受到泉州古城的人文魅力。

  2018年元宵節,一場“刺桐點燈紅”——2018年泉州古城元宵筆會在古城舉辦。包括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王祥夫、任林舉,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輯張陵,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等以及來自《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詩刊》等報刊的海內外20余位知名作家齊聚泉州。在4天時間裡,他們看燈會、逛街巷,體會刺桐古城濃烈的傳統佳節氛圍、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借由他們獨特的視角與細膩的筆觸,書寫刺桐古城故事,不少優秀的文學作品應運而生,最終匯編成冊結集出版。“這裡總有讓人怦然心動的傳奇,這座城市的味道也便藏匿於此。”著名文學刊物《山花》的主編李寂蕩說道。

  機制創新IP:

  引入國企平台運營古城項目

  一個個文化項目落地、一次次活動成功舉辦,古城文化IP的愈發閃亮,背后離不開相關部門、國企平台、項目指揮部等的多方聯動。以機制創新破解難題,高效運轉的項目推進流程,快速響應的人才調配機制,各個部門和平台暢通的溝通機制,為泉州古城的文化復興、品牌打造提供了堅實保障。

  在泉州市文廟蔡清祠旁,剛剛復建投用的正音書院吸引了很多孩子和家長。在這裡,快速閱讀公益體驗課和“正音領讀者”征集活動正在進行。“正音書院是泉州市首個復建完畢並投入運營的古代書院,這也是我們盤活國有資產,復興古城文化的一個舉措。我們希望活化利用正音書院,使之成為泉州閱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泉州青少年文學素養提升基地。”泉州市文旅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龔志陽表示,書院復建后必須通過適度的運營,才能真正可持續發展。

  引入國企平台運營古城項目,實現資源優化,也解決了后續長效管理機制的問題。2019年正月初三,西街游客中心正式開放,由泉州市文旅集團運營。“這裡不僅有古城最美的天台,更是了解古城旅游的一扇窗口。一樓是古城文創產品展廳,可以看到最具有泉州味道的東西。二樓還能不定期看各種主題文化展,了解泉州旅游特色。三樓是最美天台,俯瞰西街。在游客中心裡,還能咨詢旅游線路等,服務很好。古城IP的打造是多方合作的成果,包括政府部門、國企平台、項目指揮部等通力協作,泉州市成立泉州市文旅集團對古城的保護發展有重要意義,對於整合資源、接軌市場、吸納文化人才、統籌資金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市古城辦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燦芬 陳智勇 陳凌鷺 黃寶陽 吳拏雲 劉炅 周湖健 謝偉端 殷斯麒 賴小玲 尤婷婷)

(責編:吳舟、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