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顏值氣質 活韻生香

2020年07月14日16:38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真實惠:文化成果 市民共享

  泉州市長期注重文化場館建設,泉州南音、梨園戲、木偶戲、高甲戲、歌舞等市直五大院團均有各自專業演出劇場,泉州歌舞劇團新劇場近期也將投入使用。特別是過去一年來,泉州大劇院、東海工人文化宮、市圖書館新館、泉州市非遺館相繼投入使用,讓廣大市民享受更多優質的文化發展成果,也助力泉州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讓市民共享優秀的文化發展成果。近年來,泉州市先后推出文藝惠民演出、文化惠民卡和“潤物無聲”系列文化主題展覽等,讓更多的市民參與文化建設,感受文化魅力。

  這個月,泉州市文藝院團公益性文藝演出好戲連台,泉州南音、梨園戲、提線木偶戲、高甲戲、打城戲、閩南民間歌舞等均有好戲上演,將陸續進行數十場的演出,大部分免費,也有一些場次是超低價格惠民。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泉州市文藝院團公益性文藝演出自上個月恢復以來,已舉行了60余場,精彩的表演受到現場觀眾的好評。

  泉州市從2013年開始推動惠民公益性文藝演出活動,採取政府補貼、低票價運營的模式,深受廣大老百姓的喜愛。現在中心市區泉州南音藝苑、梨園古典劇院、木偶劇院、泉州嘉禮館、高甲劇院等場所每個月均舉行常態化公益性演出。全市每年惠民公益性文藝演出,從最初的數十場到幾百場,2016年起均超千場。

  與此同時,從2016年10月起至今,古城區先后舉辦近十場大型“潤物無聲”系列文化主題展覽,包含80多個展項,邀請百余位來自泉州本土、福建地區甚至國際范圍的參展人。這些展覽先后吸引近40萬人次本地市民及海內外游客前往參觀,帶動30多個民間年輕文創團隊到古城創業,同時以文創帶動旅游。

  泉州素有“海濱鄒魯”美譽,泉州書院曾遍布全市各地,這些書院始建並發展於唐末,鼎盛於宋,鞏固於元明兩朝,這些歷史時期共建有書院60多所。這些書院雖然大部分已經淡出歷史舞台,但有的至今還在影響泉州的文教事業發展。

  近年來,泉州書院復建工作迎來新的東風。今年5月30日,泉州府文廟朱泗橋西北側的正音書院正式開放使用,這是泉州啟動書院復建工作以來投用的首個書院。正音書院是清雍正年間為矯正語音而成立的語音訓練班,泉州共設立了4所正音書院,分別位於百源庵、承天寺、奉聖鋪和鐵爐鋪。正音書院投入使用后,將依托府文廟的千年古城文脈,延展尚學文風,並結合“潤物無聲·古城悅讀”公益活動推廣計劃等,營造千年古城、萬人悅讀的全民閱讀氛圍。同時,還將以多種文學體驗為活動載體,整合多方面的資源優勢,致力於打造泉州青少年文學素養提升基地。

  泉州市正著力復興復建中心城區及周邊的書院還有10家,小山叢竹書院就是其中一家。該書院曾是泉州古代四大書院之一,泉州舊八景之首,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是朱熹在泉州任職期間創建的一所書院。2017年,市委、市政府決定結合“古城雙修”,以“重現盛景+修復場地+服務社區”為規劃理念啟動“小山叢竹”復建工程,如今復建工程一期景觀和建筑類修復已完工。期待不久的將來,這批書院將陸續建成開放,融入廣大市民的文化和休閑生活當中。

  泉州文史專家楊清江說,許多專家、學者十分贊譽泉州古城的歷史脈絡、肌理空間。被譽為“古城守望者”的阮儀三也曾表示:“滿街的古厝、保存完好的城市肌理,都帶給人們震撼的感覺。”

  古城肌理能夠得到較完整的保護,得益於泉州對保護歷史文化名城路網格局的重視。據泉州城市規劃建設專家顧問組成員、高級工程師謝玉文介紹,泉州入選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后不久,就編制了《泉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隨后又編制了《泉州市古城控制性詳細規劃》,將古城“三片一線”(三片即以開元寺為核心的西街保護片、以府文廟為核心的中心區保護片、以天后宮為核心的城南保護片,一線即中山路)列為重點保護區,為古城傳統格局、歷史古跡和建筑群體保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7年泉州市再次修編《泉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對古城的保護更加嚴格和完善。

  “如今,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四個層次的保護,從大到小,為古城保護加碼,希望今后在有序的修舊如舊、整治更新中,更好地延續古城風貌。”謝玉文說。

  活地圖·草根力量

  泉州是一座“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鮮活古城,更是一座“有情、有義、有愛心”的有愛之城。

  當你行走在古城,可能會有一個“活地圖”義務帶你游覽,有人奉上一杯免費茶水,有人予以一次詳細指路,有人報以一個溫暖的微笑……人,是這座城市最動人的風景。

  導覽講解古跡、弘揚傳統文化、倡導文明出行、維護環境秩序、扶弱助殘助學……這座城市的許許多多普通人,因為熱愛,主動站了出來,以自己的方式守護著古城,凝聚起城市向上向善的溫暖氣質。

  草根的力量,讓這座城市更有活力。

(責編:吳舟、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