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行體系多元代步
“我不懂我們檳城為什麼不像泉州這樣採用‘小白’?我們落后了。”去年11月,出席亞洲遺產網絡AHN2019國際會議的馬來西亞檳城古跡信托會前主席邱思妮女士,對既節能環保、又能自如地穿梭往返於古城街巷的社區巴士“小白”贊嘆不已。在這場活動中,代步、賞景兩不誤的“小白”,成為50位與會嘉賓們喜愛不已的小清新。
除了“小白”,如今古城內穿梭著的,還有純電動車“小藍”、公共自行車“小黃人”、公共三輪車“小紅”……無論你想到達古城哪個角落,都可以有N種選擇,漫游古城,悠然自在。
就在幾年前,交通還是古城的一個痛點。古城內魚骨狀街網密度大,但許多道路系統和街巷空間在小汽車出現前就形成,連通性差。以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出行大多靠走路或騎自行車,交通不成問題,但隨著時代變遷,車多游客也多起來,交通擁堵越來越嚴重:古城內的居民天天苦於堵車﹔很多深藏在小街巷中的名勝古跡、名人故居,隻能通過電動車、自行車到達,外地游客缺乏合適的交通工具,很難抵達……
最初,有關部門採取拓路騰空間方法,但隨著車輛越來越多,發覺這條路根本走不通。如何讓古城恢復往日的人來人來、有序寧靜?關於古城交通的規劃組織一直沒有停歇。基於保護古城、古城道路條件及古城區內市民的公共交通出行需求,根據城市雙修與古城交通提升規劃發展需要,泉州市繪就了構建中心城區“六位一體”(即常規公交+小型公交+電瓶車+公共自行車+公共人力三輪車+公共停車場)公共交通服務配套體系,打造出一批彰顯泉州古城文化底蘊的公共交通工具,形成“多彩交通、多元文化”特色的古城交通發展藍圖。
經過兩年多的分項實施,目前泉州古城內已基本構建起“公交+慢行”“多元文化、多彩交通”的公共出行體系。
“藍白紅黃” 多彩競發
今年“五一”期間,曾經承載著數代泉州人記憶的載客三輪車,以更加時尚、美麗的形象重返古城。紅白相間的車身、四角磚紅色的遮陽棚、古朴舒適的木質座椅,加上刺桐花、鯉魚、東西塔等有著濃郁“泉州味”的文化元素,“小紅”成為人人爭相乘坐拍照的“新網紅”。
“小紅”出現之前,她的幾個小伙伴們已逐步走上街頭。為完善古城旅游配套,助力古城旅游發展,提升古城交通微循環,近年來,泉州市積極探索多種微型公共交通工具在古城內的運用,大大緩解了古城交通擁堵的問題,為市民、游客漫游古城打通“最后一公裡”。
最先出現的“小黃人”,於2016年6月亮相泉州街頭。此后,站點密度和租賃系統不斷完善。截至目前,“小黃人”已在古城區布設站點95個,投入車輛3040輛,站點使用次數累計2203萬人次,平均每日租賃次數約1.5萬人次,平均日周轉率5轉。
為實施古城保護、大型公交車逐步退出古城區內提前做好運力補充,2016年10月起,社區巴士“小白”率先在全省推行塊狀經營模式,截至2020年6月,“小白”客運總量多達613萬人次,節假日高峰期間月客運量高達6萬人次。
2017年底,泉州公交集團率先在全省投入755輛純電動公交車“小藍”,截至目前,共有1131輛純電動公交車,途經泉州古城公交線路42條,大型公交車退出泉州古城,中小型純電動公交車進入服務,進一步改善了古城內的空氣質量,保護了環境。
貼心滿足多樣需求
這些古城裡穿梭的精靈們為了更好服務游客,各項技能日趨成熟,愈加智能化。
為了滿足古城居民多樣化的出行需求和乘坐舒適感,“小白”幾次變身。2017年,泉州市公交集團特地為“小白”採購並安裝了皮質坐墊和靠墊,新增透明遮雨帘、遮陽幕布,全車前后配滅火器,提高車輛安全系數﹔2018年1月起,“小白”約租平台正式上線官微,市民和游客可通過“泉州公交”微信公眾號進行預約乘坐,實現“門對門、點對點”接駁﹔2018年9月,“小白”開通2條古城旅游專線,串聯古城各大著名景點,途經關帝廟、府文廟等十二景點時,將向乘客語音播放該景點的宣傳介紹。
“小黃人”也經歷了幾次成長。租借方式實現多樣化,滿足不同年齡層市民需求,目前有一卡通租車、微信掃碼租車、“泉城通”APP租車,還在全國首創銀聯芯片卡租車功能,乘客無需注冊、無需繳交押金便可手持銀聯卡租借“小黃人”﹔2019年元旦起,“小黃人”實現免押騎行,更加便利古城市民及游客。
泉州市公交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后將加速智慧交通發展,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與交通出行服務深度融合,包括建設電子站牌、公交“大腦”“智慧”交通等,為泉州市民帶來更好的出行體驗。
時時處處多點暖心
公共交通體系是城市格局的重要一環,在泉州市公共出行體系建設中,還有許多周到用心的細節,體現著政府和有關部門為民服務的誠意和溫度,也傳達了這座古城對游客的善意。
這些微型公共交通工具,不僅實用方便,也力求舒適、美觀、有情懷。泉州市公交集團溫陵分公司經理陳志東介紹,“小紅”投入試運營,是對市民及游客個性化出行服務新模式的積極探索。該車從車型設計、技術設計、外觀包裝到征集市民意見,前后經歷8輪修改。車上標識設計融入了文化古城泉州元素,有著濃厚的泉州印記和色彩。2019年“小白”進行升級改造,在原來裝有遮雨帘一側安裝一鋼結構框架,並設置有泉州元素的雨帘。
為更好地服務游客,日前,三輪車“小紅”駕駛員在古城講解員的帶領下,開啟了古城探索學習之旅。據悉,今后,“小紅”還將與民宿、酒店更緊密挂鉤,為游客、市民漫游古城提供更多便利。
此外,公共自行車“小黃人”更換PVC材質的把手套,為的是讓市民騎行時不會覺得“黏手”﹔公交車上設置“愛心傘吧”和“誠信零錢桶”,以解乘客的不時之需﹔為配合古城提升改造,緩解中心城區內道路交通擁堵現狀,優化調整數十條古城公交線路,移除了設立60年的泉州威遠樓公交首末站……許許多多小細節,都傳遞著為民的情懷。
民俗韻·薪火相傳
說到民俗文化,泉州可以稱得上是國內儀式感最強的城市之一了。作為宋元時期的“東方第一大港”,泉州本土民俗文化經過長期的交流、碰撞、整合,由中原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糅合而成,積澱深厚、絢麗多姿。它的獨特韻味,不僅呈現在建筑外觀之表或美學鏡像之中,更融進了古城普通人日常的煙火生活及精神世界。
薪火相傳的民俗、典雅庄重的禮儀、壯觀盛大的國際藝術文化活動……悄無聲息地滲透在泉州人勤勉而忙碌的生活場景之中,猶如一雙厚重的手掌,探入歷史灰燼的深處,感受著此中的陣陣余溫。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