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者:志願精神耀古城
“一天四場活動,滿滿的愛。”6月19日,泉州微公益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肖建福的朋友圈有點忙,當天,該協會組織了“‘粽’夏公益 情暖端午”等4場志願活動。
成立於2015年的泉州微公益協會,擁有來自各行各業的志願者5000余人,常年在古城開展扶弱助殘助學、古跡講解導覽、弘揚傳統文化、倡導文明出行、維護環境秩序等社會公益性志願服務活動。
泉州微公益協會只是鯉城區391個注冊志願服務組織中的一個。據泉州市鯉城區文明辦消息,鯉城區注冊志願者總數多達67998人,今年以來發布志願服務項目總數8989個,也就是說,平均每天有50個左右的志願服務項目發布。
2017年3月5日,泉州市“守護古城·共創文明”志願服務活動在鯉城啟動,此后,鯉城區文明辦又陸續推出“守護古城”系列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守護古城”主題由此延展開,外化成為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小學生、青年、老年人等不同年齡、不同社會階層的市民,從各自實際出發,考慮如何更好守護古城﹔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學發起“小手護古城”活動,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學組織“尋找詩意古城”研學活動﹔老年大學、老年協會等組織各種移風易俗活動……
許多基層黨組織、執法監管等單位,也紛紛主動將“共建共享美好古城”志願服務主題活動納入本單位主題黨日社會實踐中,除了鯉城區轄區內的相關組織和單位,許多市直單位也利用節假日時間,到古城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用自己的方式守護古城。
講解員:古城文化“活字典”
近期,泉州市古城辦、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正在組織對第五屆古城講解員的考核工作。第五屆古城講解員培訓首次成立英語講解學習小組,組織有英語特長的學員約40人,學習探討如何使用英語講解。
為著力培養一批熱愛古城、了解古城、善於講解的古城文化使者,2017年夏,由泉州市古城辦、泉州市旅游局啟動第一期古城講解員培訓,至今已完成4期的培訓考核,131名來自各行各業的優秀古城講解員正式受聘,成為活躍在泉州歷史街巷的文化“活字典”。
古城文化愛好者陳凌濱曾分別於2018年、2019年參加了兩期古城講解員培訓。第一次參加培訓時,她已懷孕6個多月,頂著孕肚堅持參加培訓。孕晚期,連走路都辛苦,還經常要去醫院吸氧,她仍堅持參加培訓,直至臨盆,一期不落。第二年,為了參加培訓,她經常抱著才三四個月大的孩子上課。通過考核后,陳凌濱正式受聘並應邀擔任過多次古城講解。
“泉州歷史文化底蘊如此深厚,我希望有機會讓更多人知道。哪怕沒機會為游客講解,給自己的孩子講講,培養他們對古城的感情,把文化傳承下去,我覺得也夠了。”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像陳凌濱一樣,熱愛古城文化、願意為傳承古城文化出力的普通人,古城厚重的文化旅游資源才得以更精彩地呈現給四海賓客。
社區營造: 激活社區內生力
古城是800多萬泉州人共同的古城,如何凝聚起千千萬萬普通市民群眾的力量,一起共建共享、共管共治美好古城?2017年9月,由泉州市古城辦、鯉城區政府主辦的“美麗古城 家園共造”社區營造活動啟動,邁出新型社區治理模式的探索步伐。
該項目根據“培訓—提案—競賽—選點”系列流程,一批由社區干部、專業人士和熱心人士組成的泉州社區營造團隊,在古城范圍內自主選取街巷,開展活化文化業態、提升居民文化認同感、增強居民凝聚力等工作,古城掀起了探索“自下而上”的社區營造熱潮。
如何從“要我做”變為“我願做”,社區民眾的參與性及對社區環境、文化的認同感等是競賽重要的評判標准。因此,各個競賽團隊都很重視與居民的溝通交流。溪亭家婆團隊牽頭聯系溪亭社區居民,籌集資金對社區內一處閑置小樓進行重新裝修與水電布置,使其成為社區新的公共活動空間。“在社區營造小組的號召下,社區居民自發地修繕、整理房屋,甚至捐出自家家具,發揮積極性、主動性,聯手改造社區公共空間,這種變化令人驚喜。”主辦方有關負責人表示,部分社造團隊還一度在沒有外部資源、外部要求的情況下,繼續自發地進行社區口述歷史、閑置資產再利用協商,或小微空間共享活化,呈現出有韌性的社區內生力量。
2019年11月,參加亞洲遺產網絡AHN2019國際會議暨第三屆華僑大學與京都府立大學建筑學術年會的近50位來自亞洲各國的專家學者,來到泉州,走進溪亭社區和隘南社區兩處社區營造點參訪。泉州的社區營造給與會專家學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奈良社造中心的二十軒起夫理事長說:“令人吃驚,泉州有許多年輕人關心古城的發展、關心文化的傳承,並且積極參與其中,十分活躍,這在許多國家的古城中,十分少見。”
“社區營造”在泉州走過兩年多,從改善公共生活場所,到注重鄰裡關系的營造、公共精神的培育,居民生活幸福感不斷提升,“共謀共治共享”的理念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愛心奉茶: 一杯茶暖一座城
“天氣太熱了,一杯茶下肚,感覺好多了。”“是啊,我每天都會過來喝一杯。”在市區南俊路一家名為“珍豪呷”的小吃店門口,一位老人和一位環衛工人在奉茶點旁聊天。
這個奉茶點,一年365天,全年無休,即便是今年年初疫情最嚴峻的階段,老板泉州市第六屆道德模范陳建國還是每天照舊開門,隻為了奉茶。免費奉茶,他已經做了20年。“很多人都說,我自己在賣飲料,還在門口奉茶,好像很不會算賬。”陳建國說,其先祖是在泉州有近300年歷史的名藥“老范志神曲茶”的創始人吳亦飛,幾代人一直在觀音宮前奉茶,奉茶作為一種家風傳承到他這裡不能斷。
西街的許水治阿婆,在西街堅持默默奉茶20多年,去世前還交代下一代把奉茶堅持下去﹔西街舊館驛愛心奉茶點主人、鯉城區道德模范黃惠蘭,從1995年夏天開始,便與老伴蘇漢民免費給路人奉茶,一擺就是20年,老伴去世后,她仍堅持奉茶……除了個人奉茶點,許多單位、社區、公園、寺廟都設有奉茶點,奉茶點星羅棋布地分布在古城大小街巷。
以民間自發免費奉茶、扶貧助困、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等向上向善的情懷在民間延續、擴散,成為泉州古城最動人的風景之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