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之韻·交相輝映
從民居建筑來說,泉州可以說是國內“最紅”的城市之一。每個來到泉州古城的人,幾乎都會被那一片濃烈的紅磚古厝驚艷到。2012年11月,國家文物局將閩南紅磚古厝聚落列入申遺預備名錄。這種建筑皆有優美舒展的屋面曲線,紅磚白石,燕尾脊如翚斯飛,雕飾文光藝彩,獨樹一幟。她們或在鬧市中熙熙攘攘著,或在街頭巷尾悠哉地疏落著,但都極為含蓄地表露著自己的魅力。打開紅磚厝的宅門,那便是一方和諧、秩序,充滿理性與智慧的天地。在不動聲色的觀察之下,你也許更能體會閩南人豐富的生活層次。
一磚一石皆有故事
順著古城小巷裡青石板的指引,游人很容易被吸引到泉州城內大小不一、格局卻極其相似的紅磚古厝中來。這些始建於明清時期甚至更加久遠的厝宅,有著禇紅色的、古色古香的舊意。觸摸那些溫潤的白石基、紅磚牆,眼望厝居層疊進深,你會感受到這裡的一磚一石、一花一木似皆有故事,不妨放下世俗煩躁的心情,與身邊的建筑藝術不期而遇,與泉州古城的故事欣然相逢。
城市建筑不僅是一城百姓心靈棲息的港灣,它還是一種文化“容器”,形塑了一座城市的外在風韻。可以說,泉州紅磚建筑有能量、有氣質、有內在空間氛圍,集中展現了泉州人的民俗、風情和審美情趣。泉州作為閩南文化的核心區和富集區,其紅磚建筑特色正是對閩南地區建設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的最佳利用。閩南紅磚建筑產存至今,已成為中國大地上一種難得的特殊建筑范例,與“閩南語”相似,其根源來自中原地區,卻又生發而成一種令人嘖嘆不已的獨特文化。
泉州民居建筑不光有“宮殿式”的大厝,還有土樓、木樓(吊腳樓)、洋樓(騎樓)和蚵殼厝等,在建筑分類上則還有宗教建筑、宗祠家廟等,它們折射了泉州人多元的文化與生活。
一紅一白色彩濃烈
再看如今泉州古城內的西街,厚重的歷史底蘊隨著時光的推移,深鐫於這條歷經千年風雨洗禮的街巷的肌理之中。古剎開元寺、巍峨東西塔,坐擁一派肅穆之氣,而那些古大厝、名人宅邸、商鋪貨攤,以及出磚入石的宗祠家廟,更多的是升騰著繁華的人間煙火。歷史與現實,在這裡勾兌出別具閩南味的活色生香。
閩南紅磚厝的紅,實際上是一種先鋒式的“紅”。在中國古代,建筑如同服飾一般,是高度禮制化的事物,有嚴格的身份等級規定。如《宋史輿服志》對一般宅制規定:“私居執政親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藻井,及五色文採為飾,仍不得四鋪飛檐,庶人舍屋許五架,門一間兩廈而已。”但長期從事海外貿易,眼界開闊、勇氣十足的閩南人,破除了封建陳規,他們毅然把紅色塑造成一種家的顏色,也把紅色添入最深的夢裡。這是一種樂觀進取的紅,也是一種溫情脈脈、深入骨髓的紅。
閩南紅磚厝也不光是一種紅,在建筑立面上即有紅、白、青、灰等諸多色彩,它們層遞出現,支撐著各自不同的“舞台”與追求。傳統閩南古厝既有中國傳統民居對稱、嚴整、封閉的性格,又具有華麗活潑、夸張矯飾的特征。彎曲的屋頂、高翹的燕尾脊、色彩斑斕的紅磚白牆、花枝招展的剪瓷與彩陶,張揚著閩南建筑的特有風格。
一脊一牆獨具匠心
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蘊涵博大精深的多元傳統文化。營造過程充分展示了匠師對於地理堪輿、宗法禮樂、風情信俗、班門科儀等傳統文化的理解與闡釋。匠師掌握營造工法技術的同時,還須熟知其中的文化,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據《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一書介紹,閩南有“皇宮起”的獨特建筑形制,在這基礎上也衍生了營造技藝上的一系列獨創。閩南傳統建筑獨具雙曲坡屋頂、燕脊高翹、“運落”舒展的特征,由此衍生出造型工藝上“升山”“舉圻”“暗厝”等獨特技法和“造脊”“造規”上的特殊工法。此外,在建筑的立面上,設置“塌壽門路厝”,別具一格,展現了奇巧的工藝。
閩南傳統建筑通常採用木質結構,木構造上多為穿斗式,也有和抬梁式混合運用,所不同的是獨具地域特色的“穿斗網狀式結構”,形態美觀,受力分布均衡,具有“牆倒屋不倒”的效果。網狀穿斗結構和精妙的“蜘蛛結網”藻井、“飛天斗拱”等構造特點,包含著獨到的營造技藝。“無木不雕,無石不刻”是典型閩南傳統建筑的真實寫照。石木雕刻已不再是一般的裝飾,而是與紅磚建筑的造型結構、建筑文化、藝文表現密切相關。
正因古時福建與中原相對隔絕的地域環境的限制,業已形成的閩南傳統建筑文化中大量原汁原味的傳統建筑技藝得以較好保存和傳承。除了大木結構、牆體砌筑、屋面鋪裝等建筑做法和木雕、磚雕、石雕等工藝外,剪粘、灰塑、髹漆、彩繪等技藝也十分豐富。這是一份珍貴的文化財富,是研究中國傳統建筑特別是傳統建筑技藝不可或缺的實物資料。
一草一木 詩情畫意
泉州古城不隻有滄桑感,它也隨處充滿著詩情畫意。近些年來,泉州積極推進“古城植綠行動”,注重以人為本,突出百姓導向,力求做到“推窗見綠、轉角有綠、深巷有花”,顯著提升了老城區的綠色宜居品質。“古城植綠行動”注重空間布局、實用性、樹種選擇、重要節點打造等方面的科學統籌。在空間布局上,對視線所及的道路及邊角地、閑置棄置地、硬鋪地和老化綠地等加以利用,進行路面破拆和綠化,建設小綠地,營造微景觀,增添街頭綠意,提亮城市街景。在實用性方面,新增樹池結合坐凳進行設計,供市民群眾休憩、活動使用,千方百計為老百姓打造休閑空間,讓市民有參與感和獲得感。在樹種選擇上,遵循自然、生態的理念,保留原有喬木,增加種植白玉蘭、朴樹、石榴及紅果冬青等鄉土樹種,均為深根性,對房屋不會造成破損。在重要節點打造上,結合古城區的特點,突出體現閩南元素。在南俊北拓示范段的“閩南小埕院”口袋公園,就格外引人注意,以綠地、鋪裝結合泉州記憶特色立體殘牆的形式,打造閩南埕院式的游憩空間,已成為一處獨具魅力的“網紅”打卡點。
臨水而居、擇水而憩,自古就是人類親近自然的本性。因“泉”而名的泉州,是濱海城市,海岸線綿長,城區又有晉江、洛陽江環繞,大小內溝河穿行。近年來,泉州市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生態體系連通完整、水生態環境優美”為目標,加快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建設河湖連通工程,積極實施節能減排和污染治理,加大造林綠化、濕地保護、水土保持和山體修復等力度,有效改善了水生態環境,努力將城市打造得江清、水淨、岸綠、景美,也為泉州古城注入生機與活力。
通與達·多彩便民
盡精微,致廣大。泉州古城千年的文化遺存,藏在每條老街深巷中。如何改善古城內的公共出行方式,打通古城交通“微循環”,讓古城可觸可感,一直是泉州各界著力在思考解決的問題。
2018年,泉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構建“公交+慢行”交通方式,打造公交“小藍”、社區巴士“小白”、自行車“小黃人”、三輪車“小紅”等“多彩交通”。經過兩年多的分項實施,目前泉州古城內基本構建起“公交+慢行”“多元文化、多彩交通”的公共出行體系。
多彩交通延展了古城的氣韻,讓旅游者可以放慢腳步,獲得個性化、差異化的體驗,可以近距離觸摸有溫度、有情懷的泉州古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