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密度大
6.41平方公裡57處市級以上文保單位
從泉州府文廟出發,不遠處就是清淨寺,間隔不到百米便是通淮關岳廟,再走一段就能看到印度教遺址番佛寺,附近還有明萬歷進士、“東觀侍讀、西台御史”吳龍徵故宅即現今的吳氏大宗祠,與泉州市舶司提舉蒲壽庚有關的棋盤園、講武巷、東魯巷……
“三五步就有一個文物古跡,三五步就能看到一個名人故居,三五步就可聽聞古街巷裡的遺聞軼事、民間傳說。”周焜民對泉州古城歷史遺存的密集程度這般形容。
古城文物之多,還可以用一組數據來証明。據統計,6.41平方公裡的古城范圍內,共有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69處古建筑及近現代重要史跡、代表建筑等傳統風貌建筑。
古城肌理好
173條街巷保留千年古城格局風貌
密集的文物古跡背后,是泉州古城1300多年的深厚文化積澱,也是泉州古城肌理得到較好保護的佐証。
按照最新的《泉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統計,泉州古城173條街巷,其中包括西街、裴巷、金魚巷等36條一類歷史街巷,台魁巷、通政巷、米倉巷等104條二類歷史街巷,以及東街、涂門街、講武巷等33條與歷史格局相似的街巷。縱橫交錯的老街巷,就像從歷史延伸至今的脈絡,較完好地保留泉州古城的格局風貌,見証了“刺桐城”的繁忙與富庶,也在煙火氣中傳承著千年歷史文脈。
活文化·潤物無聲
千年文脈,生生不息。古城泉州良好的文化生態成為全國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去年12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首批7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包括泉州在內的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名列其中。
人是城市最寶貴的資源。泉州領跑全國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得益於廣大市民對南音、南戲、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藝等老祖宗留下的本土文化的熱愛。千百年來,這些文化不僅給一代代泉州人帶來精神享受和文化自信,還融入日常生活,成為泉州人文精神重要支柱。
泉州曾為東方第一大港,世界各地文化在此共生共榮,形成開放包容的文化氣質。老城區是“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的縮影,千百年來東西方文明在此繁衍生息,和諧交融。2017年,泉州市被住建部列為第二批全國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加快了泉州古城保護利用步伐,讓泉州古城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實踐取得更多實效。
再創新:非遺瑰寶 綻放光彩
非遺傳承,健康生活。上個月中旬,泉州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在清源山老君岩風景區舉行,數十項非遺集中亮相,全面展示泉州市非遺獨特魅力和保護傳承最新成果。活動現場,第六批市級非遺項目授牌儀式隆重舉行。前一陣子,泉州市公布了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全市新增38項文化瑰寶,進一步豐富了泉州市非遺體系。至此,泉州共有市級非遺262項,其中,世界級非遺代表性名錄4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名錄34項,保護成果走在全國前列。
在這些非遺瑰寶中,有泉州南音、提線木偶戲、梨園戲、南少林武術、德化陶瓷燒制技藝等,也有靈源萬應茶、老范志神曲、泉州養生香制作技藝、針灸(泉州留章杰針灸)、泉州正骨療法(廖氏)等,有飲譽海內外的文化名片,也有與老百姓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項目,凝聚了一代代泉州人的智慧,至今影響著泉州人民的生活方式,不斷增強泉州人民的文化自信。
泉州非遺保護成果全國矚目,這些文化瑰寶也是閩南文化杰出的代表。作為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核心區域,泉州市此前已制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泉州市實施方案》,規劃期從2011年至2025年,分近期(2011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長期(2021年—2025年)三個階段實施。目前,泉州已完成近期、中期預期建設目標。長期目標將實現文化生態保護工作科學化、規范化、網絡化、法制化﹔實現各縣(市、區)有一個綜合館、一個專題館的目標﹔文化遺產保護成為一種自覺行為和自覺意識,文化自信心明顯提高,發揮閩南文化的創造力,促進閩南地區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繼承傳統,不斷創新,兩條腿走路,讓泉州文化瑰寶不斷綻放新的光彩。在泉州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上,提線木偶書法作品《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就是創新作品﹔上個月下旬,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余杭賽區)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行,泉州南音《安平明月》參與角逐,深受評委和線上觀眾的好評,《安平明月》是南音創新作品,以被譽為“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為創作素材,展示泉州作為著名僑鄉的發展歷程﹔“南少林十八銅人”近日在家門口首次亮相,氣勢如虹的少林棍法、虎虎生威的少林拳法,首秀就技驚四座的“南少林十八銅人”用全新方式演繹少林功夫,展示出的高超武藝,令現場觀眾贊嘆不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