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福建兩會特別報道·代表委員來了

陳國平:完善“數字福建司法基礎設施” 助推數字經濟發展

2020年01月12日15:19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福建省政協常委陳國平

人民網福州1月12日電(謝小姿)“數字經濟產業飛速發展,基礎實施建設很重要。基礎設施建設要跟上甚至是超過產業發展的步伐,才能助推發展,否則就有可能制約發展。”在福建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福建省政協常委陳國平建議福建省加快建設區塊鏈存証平台,完善“數字福建司法基礎設施”。

據了解,2018年福建省借助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州召開的契機,全省數字經濟規模達1.42萬億元,位居全國第7位﹔同比增長22.4%,增速居全國第二位﹔數字經濟佔全省GDP的比重達39.8%,超過全國總比重34.8%近5個百分點,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2019年,福建省深入實施“數字經濟領跑行動”,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數字經濟規模約1.7萬億元。

什麼是數字經濟司法基礎設施,福建為什麼要完善這樣的設施?

陳國平指出,數字經濟司法基礎設施就是用司法手段保障數字經濟發展。隨著福建省數字經濟產業不斷發展,電子合同、大數據交易、實物資產數字化交易及數字金融、互聯網知識產權等業務量也在不斷攀升,由此帶來的和電子証據相關的糾紛逐年增多。而電子証據天然具有的碎片化、易滅失和易篡改等特性,導致當事人和法院面臨電子証據存証難、取証難和認定難。同時,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的特點,正契合了司法証明活動中對真實的需求,且極大降低了司法証明的成本。

“區塊鏈技術以其獨有的信任機制,可實現穿透式監管和信任逐級傳遞,是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可或缺的技術之一。”陳國平建議,福建應加快建設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電子証據存証平台,為“數字福建”打造數字司法基礎設施。

陳國平認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電子証據存証平台具有多個優勢:

一是實現福建省信息化涉及電子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不可篡改,解決當事人事前存証、事中取証和事后認証難的問題﹔

二是建立健康的互聯網企業生態圈,把公平、公正的規則嵌入到互聯網業務中,通過統一的標准規范和協議,吸引滿足接入條件的機構或企業接入法院電子証據存証平台,將電子數據進行區塊鏈存証,實現法院與機構或企業建立互信﹔

三是實現外部企業電子証據上鏈及管理,主動將法院認定証據的電子証據規則發布出去,引導金融機構、知識產權保護機構提前按照電子規則整理証據包並及時上鏈存証,一方面助力並引導通過多元調解、仲裁等途徑達到事前化解,另一方面通過法院端進行自動解析証據包,生成証據報告,輔助法官提高判案效率。

四是在一定條件內,在基本不改變原有程序流程的情況下,運用網絡等電子載體完成法院各項工作。在不改變原有訴訟程序的基礎上運用信息技術代替傳統人力,提升審務工作的效率,緩解人手不足、辦案壓力大等突出問題。

“隨著區塊鏈技術應用的不斷落地,除了電子証據之外,其他類型的証據也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在區塊鏈上存証、備份,到那個時候,區塊鏈技術就會成為司法保障的重要技術,應用到司法的方方面面。”陳國平如是說。  

 

點擊進入2020福建兩會專題

(責編:吳舟、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