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印記特色街區21日開街 打造閩清版“三坊七巷”

2020年01月17日09:09  來源:福州晚報
 
原標題:梅城印記特色街區21日開街 打造閩清版“三坊七巷”

梅城印記特色街區21日開街 打造閩清版“三坊七巷”

閩清梅城鎮毓麟宮。

20余處歷史建筑鐫刻三種印記

據統計,該街區有20余處歷史風貌建筑,包括省級文保單位文廟,縣級文物點牧師樓、溫厝裡,水門遺址、縣署遺址等,以及特色建筑毓麟宮、吳氏宗祠、許氏賢祠等。

這個街區深深鐫刻了閩清縣城發展變遷的印記、多元文化融合的印記、姓氏家族發展變遷的印記。此外,這裡還是梅清狀元文化、禮樂文化沉澱之處。

具有城市發展變遷印記的代表性建筑有水門遺址和縣署遺址。其中,水門又被稱為通商碼頭,百姓由此乘坐鼠船米船外出創業,是愛國愛鄉的閩清人闖蕩江海的起點。清乾隆中期,這裡設有百名汛兵,曾班兵戍台。經過本次改造提升,水門舊貌得到恢復,而且古城牆印記也實施了改造,再現碼頭風景。

多元文化融合印記的代表性建筑有毓麟宮、文廟和真源堂。其中,文廟始建於宋景德四年,系福州地區規模最大、始建最早、保存最好的縣級文廟,納入第八批省級文保單位。1924年比鄰而建的禮堂和牧師樓,既有中式青瓦屋面,也有歐派紅磚牆體,新穎美觀。這裡也是閩清開女學、西醫之先河,倡西學東漸風氣的興起之處。

姓氏家族發展變遷印記代表性建筑有吳氏宗祠和許氏賢祠。許氏走出過福州史上第一位狀元許將。北宋時期,他為官入相四十七載,政績昭顯,曾有“三日三升”的佳話。吳氏宗祠有300多年歷史,此次改造成了歷史文化展示館,主要介紹閩清發展變遷歷史中的八大文化:陳祥道陳旸的禮樂文化、吳孟超院士的事跡、華僑文化、狀元文化、陶瓷文化、祠堂文化、紅色文化和非遺文化。(福州晚報記者 陳木易/文 葉誠/攝)

(責編:陳楚楚、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