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安溪:決不讓一個貧困邊緣村邊緣戶因“疫”返貧

吳清遠

2020年03月10日16:20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從藍溪河畔到佛耳山下,有種力量在匯聚:打組合拳,畫同心圓﹔

從繁華城區到廣袤農村,有種信念在傳遞:脫貧攻堅,時不我待﹔

從士農工商到科教文衛,有種熱情在點燃:攥指成拳,三位一體。

脫胎於福建省最大國定貧困縣的安溪,對“貧窮”二字有著切膚之痛,欲去之而后快。1985年,貧困人口31.37萬人﹔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8萬人、貧困村71個﹔2019年底,清零。

編筐編簍,重在收口。做好貧困邊緣村邊緣戶幫扶工作,防范致貧風險、“一篙鬆勁將退千尋”,防止懸崖效應,是貫徹落實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決完成脫貧攻堅”的具體舉措。

戰“疫”之下,脫貧攻堅更需非常之功。疫情面前,安溪未雨綢繆、前瞻謀劃、應時而動,精准開出了三個“藥方”——《開展“走百村、訪千戶,解急憂、話小康”入戶幫扶活動》《深化貧困邊緣村、邊緣戶幫扶工作的實施方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切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18條措施》,發揮政策疊加效應,防止20個村財收入低於10萬元的貧困邊緣村、1100戶收入略高於貧困線的邊緣戶因疫返貧、因疫致貧,全力保障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一籮筐“硬核”舉措下,“火力全開”的安溪正突破疫情的陰霾,笑迎春來!

構筑防控“防護牆”,防疫工作“一刻也不能鬆”

“藍色面朝外,鼻梁條朝上,用手按壓固定。”這是安溪縣參內鄉干部蘇志林入戶為困難群眾免費發放口罩,並手把手教正確佩戴。“沒想到政府口罩送到家門口,非常感謝!”鎮東村貧困戶黃瑋良激動地說。

讓貧困群眾有“罩”應,這只是安溪幫扶貧困戶做好防控工作的一個縮影。疫情來襲,一“罩”難求。為了讓貧困群眾用上口罩,安溪安排30萬隻口罩,各鄉鎮自籌防控物資,免費上門發放給貧困人口。

疾病是橫亙在脫貧路上的攔路虎,為阻斷病根、拔出窮根,安溪一套組合拳一路相伴。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圍繞健康扶貧,縣財政撥出68萬元支持17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空白村建設衛生所,縣衛健局組織簽約醫生面對面為貧困群眾排憂解難。縣財政撥出600萬元專項資金,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縣內醫保定點醫院就診就醫和醫保目錄范圍內個人自付部分,實行100%報銷﹔在縣外就診就醫,醫保目錄范圍內個人自付部分給予報銷50%﹔患31種特殊病種,在集中定點救治醫院的醫療費用報銷100%。

貧有千種,困有百樣,對症下藥、精准滴灌、靶向治療是關鍵。針對患大病或重病的貧困邊緣戶,縣扶貧專項資金中撥出600萬元,對在年度內發生的住院醫療費報銷后,醫保目錄內自付部分,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補助50%﹔在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補助60%﹔10萬元以上,補助70%﹔對貧困邊緣人群的重病患者,每人每年一次性給予最高救助20萬元﹔對受疫情影響生活陷入困境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邊緣戶,分別給予一次性600元、1000元的補助。

抗擊疫情、促發展相互疊加,兩份民生答卷,都要答得好、得高分。雖然,防控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但仍未到“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時候,安溪當家人深諳此間道理。

為此,安溪建立聯動機制,即時協調。公布疫情防控與脫貧攻堅服務熱線,建立各責任部門聯動機制,及時互通互享。縣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不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各鄉鎮要成立專門服務機構,協調解決實際困難、問題。

萬人操弓,共射一招。全縣范圍內開展的“走百村、訪千戶,解急憂、話小康”入戶幫扶活動,跟蹤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邊緣戶實際困難,同步強化防控知識宣傳。同時,縣財政撥出專項幫扶1500萬元,各鄉鎮、各部門結合方塊政策,積極爭取各類幫扶資金。

以此同時,為增強貧困邊緣村、邊緣戶貧“造血”功能,縣扶貧專項資金中撥出400萬元,選定20個縣級貧困邊緣村,每村補助20萬元,鄉鎮配套不少於5萬元,助力發展項目。

疫情防控不落一戶,扶貧路上不忘一人。“關鍵時刻,政府帶來了及時雨,送上了雪中炭,我們安全指數、幸福指數大大提升。”談及政府的防控幫扶措施,黃瑋良笑逐顏開。

織密保障“防護網”,經濟發展“一步都不能停”

在龍門鎮閩華電池扶貧車間內,工人們戴著口罩,熟練作業,機器轟鳴聲與工人笑聲奏出忙碌的交響曲。

車間復工,最高興的要數金獅村貧困戶白勝坤。“我沒啥文化,能在家門口上班,月掙3千多,生活更有盼頭。”白勝坤被口罩遮著的臉上溢滿笑意。

一滴水折射出太陽的光輝。白勝坤笑容的背后凝聚著特殊時刻安溪各方致力脫貧攻堅的共同努力。

讓貧困人口樂有所業、居有所安、耕有所獲,安溪黨政念茲在茲。對就地新增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邊緣戶並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企業,縣扶貧辦一次性補助2000元給企業﹔增設保潔員、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並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每人每月補貼1570元,並享受社會保險補貼﹔每人每年2000元一次性補助給鄉鎮。縣供銷社領辦的專業合作社、村級合作社和電商平台就近優先招聘貧困戶就業。

聚焦產業幫扶,縣扶貧專項資金中撥出100萬元,給予資金、技術等幫扶﹔對發展特色優勢農業和農產品加工,電商、林下經濟等項目,每戶每年補助最高達5000元。同時,從縣扶貧專項資金中撥出200萬元,對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邊緣戶正在實施的住房重建、修繕項目,補助標准分別提高到6.2萬元、3.2萬元。實施“同心安居工程”,貧困戶、貧困邊緣戶農村危房改造,每戶補助4萬元。

這段時間,虎邱鎮禾康好農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林思達比較忙,網上查訂單,入戶收購農產品。“新鮮果蔬,農家土雞鴨等,網上一點,直達家門口。”林思達說,此舉,大大解決了農戶農產品滯銷問題。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據了解,安溪通過開展消費扶貧專項行動,對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邊緣戶庫存農產品摸底。縣農業農村局牽頭對接縣電商平台、工業園區、企事業單位食堂等,包銷滯銷農產品,並引導上門收購、定點採購。同時,要求各鄉鎮供銷社電商平台優先採購、銷售貧困戶農產品。

茶鄉春早,田間地頭,呈現出同往年不一樣的忙碌景象。村民們戴著口罩,麻利地鋤草、下肥……村裡的“大喇叭”循環播放著“干活戴口罩、回家勤洗手”等防疫宣傳口號。

這樣緊鑼密鼓地備戰春耕的鏡頭,最近都在上演。在春耕期間,安溪縣還對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邊緣戶、低保戶到鄉鎮供銷社購買農資產品給予10%的優惠。同時,延長扶貧小額信貸還款期限,對有貸款新需求的貧困戶,快審快貸。

“‘慮於民也深,則謀其始也精。’打贏疫情防控與脫貧攻堅兩場硬仗,重在找對路子、開好方子,明確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安溪縣代縣長吳毓舟介紹說,通過產業復力、就業發力、消費助力、教育“省”力、項目加力、幫扶給力,扶上馬送一程,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目標清晰可見。

箍緊木桶“短板端”,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把短板補得再扎實一些,把基礎打得再牢靠一些。”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年賀詞言猶在耳。根據“木桶定律”,木桶盛水量取決於最短的木板。抗“疫”路上,殘疾人、低保戶、貧困學生等弱勢群體的疾苦,安溪黨政深情牽挂,對症下藥解難題。

圍繞“停課不停學”,各鄉鎮、村(社區)為貧困戶就學子女設置學習資料免費復印點,其上網課產生的手機流量費用,協調電訊部門予以贈送﹔縣扶貧專項資金撥出50萬元、縣教育局統籌20萬元資金,資助邊緣戶子女就學。明確疫情期間,受疫情影響的城鄉困難群眾納入低保范圍,手續疫情結束后補辦。對受疫情影響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邊緣戶等困難群眾,給予不超2000元的臨時困難救助。同時,派出專門力量,落實特困人員照料服務,加強留守老人和困難兒童關愛服務。

殘疾人的冷暖安溪黨政始終挂在心頭。對13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及貧困邊緣戶殘疾人就學創業,每戶補助5000元﹔45戶安居工程,每戶補助6萬元﹔對0--14周歲殘疾人兒童少年康復訓練補助全覆蓋。

此外,為30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邊緣戶家庭的青少年、婦女兒童,購買青少年助學救助保險或女性安康保險﹔為100名困境兒童每人提供200元資助。同時,縣財政撥出200萬元專項資金,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邊緣戶飲水安全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安溪縣同步加大幫扶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管理力度,跟進推進扶貧項目的實施。縣紀委監委、財政局、扶貧辦等部門將幫扶資金的使用情況列入督查檢查內容。

“不以事艱而不為,不以任重而畏縮。防止返貧是提高脫貧質量的關鍵。”縣委書記高向榮表示,安溪將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拿出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拼勁,拿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和“十指彈鋼琴”的本領,在已經取得脫貧攻堅勝利的基礎上,落實落細各項工作,一定能讓貧困群眾安全通過疫情險關,如期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責編:陳楚楚、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