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在漳州開發區漳州中集集裝箱有限公司的特種箱生產車間裡,工人們正在緊鑼密鼓地焊接特種箱體,再過幾天,這批特種箱就能全部制作完成並發往海外。
作為福建省最大的集裝箱設計、制造和生產企業,漳州中集的福建市場佔有率保持在55%以上。今年2月,漳州中集特箱生產線改造完成並正式投入生產運營,這意味著,除了滿足客戶貨運的基礎需求外,漳州中集已經能更高效、更高質量地生產出各種個性化、多元化的特種集裝箱,真正成為客戶的“集裝箱超市”。
“特種集裝箱較標准箱而言,有高附加值,利潤率較高,能符合更多客戶的需求。”據漳州中集項目經理楊思華介紹,自2016年,面對集裝箱行業不景氣的局面,漳州中集訂單呈現斷崖式下降,為了應對危機,企業進行轉型升級,開始布局特種集裝箱業務。“我們做了兩年多特種箱業務,逐漸得到客戶的信任,訂單數量大幅上漲,原有的生產線已經不能滿足生產需求了,因此去年我們在優化特箱產品線結構的同時,繼續投入了200余萬元進行特箱生產線改造。”
與原來的標准箱生產線相比,特種集裝箱生產線的靈活性較大,效率也有所提升。“現在這條生產線能生產最寬3.55米,最高3.5米,最長20米的集裝箱,同時也能兼容標准海運箱和標准鐵路箱的生產。”漳州中集生產部副經理董洪彬表示,“現在一天平均產值能達到30萬,比之前多了一倍。”
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深入實施背景下,沿線各國貿易更加密切,物流需求快速增長,特箱業務的市場也隨之擴大。經過近4年的發展,漳州中集特箱業務年產值由最初的1500萬元,增長至去年的4.2億,佔公司總產值的61%, 公司還與ABB、施耐德等一些國際知名公司開展合作,產品出口英國、法國、德國等多個國家。
“現在我們的訂單已經排到八月份了,所以我們必須一手抓生產,一手抓防疫,加緊生產訂單。”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復工復產工作,董洪彬坦言企業絲毫不敢怠慢,除了按相關要求進行消殺和體溫檢測,漳州中集也對宿舍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取消班前會,通過微信安排工作。
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更新,特箱業務擁有更多的藍海市場。“接下來,我們將不斷優化特箱生產線,在勞動強度高、作業環境差的供需中優先採用自動化設備。”董洪彬說道。未來,漳州中集將加大工裝設備以及自動化設備的投入,最大程度地實現機械代替人工,減少用工成本,用新技術爭取新市場。(施靚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