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廈門4月29日電(陳博)菜葉、魚骨、食品包裝紙、藥盒……同一個垃圾袋中塞著不同類別的垃圾,被直接投放進“其他垃圾”的桶內。4月24日,廈門殿前街道社區垃圾分類督導員從垃圾投放點中把這一大包“混裝垃圾”揪了出來,並通過這袋垃圾中一張帶有姓名電話的藥品清單,找到了當事居民。
該監督員將情況匯報給廈門湖裡區城管局殿前中隊后,執法人員第一時間與這袋“混裝垃圾”的主人取得聯系,並以未按規定投放生活垃圾為法律依據,開具《簡易程序處罰決定書》,進行了批評教育和50元罰款處罰。
罰款是執法手段,落實整改才是目的。湖裡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執法不只是開出罰單,還要不斷“回頭看”,督促罰單整改落實,讓群眾知道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4月10日,思明區城管局筼筜中隊垃圾分類組長張友在垃圾分類投放情況回訪中發現,仙閣裡花園小區周邊已經“大變樣”了。
“兩年前,仙閣裡花園小區存在比較嚴重的垃圾佔道、混投現象。”張友介紹,“去年年初,該社區路巡員在日常巡查中對相關責任單位開具‘四聯單’改正通知書,要求立即整改。改正通知書也同步報送到筼筜執法中隊。”
在此后的巡查和回訪中,社區人員與執法人員發現,小區垃圾混投的現象沒有明顯改善,於是執法中隊對違規商家、居民和物業分別開具了《簡易程序處罰決定書》,進行罰款處理。
處罰之后,垃圾混投的現象有了一定改善,但不時出現反復。“為了督促責任單位及時整改,我們每個月至少進行3次回訪,一年下來至少跑了二三十趟。”張友說,去年下半年,執法人員對少數屢教不改的商家開具了《行政執法通知書》,進行嚴厲的批評教育並罰款1000元,同時督促物業對小區環境嚴格管理。
持續不斷的“回頭看”,一次比一次嚴厲的批評教育和處罰,讓仙閣裡花園小區少數沒有養成垃圾分類習慣的居民和商家終於意識到,垃圾分類工作是“動真格的”,必須嚴格整改。今年以來,小區垃圾分類工作平穩有序,環境也有了顯著改善。
目前,廈門採取常態督管、嚴格執法的方式,及時糾正垃圾分類違規行為,已經取得不錯的效果。
據廈門市城管執法局統計,今年第一季度,廈門全市共出動垃圾分類執法檢查600多次,出動執法人員2000余人次,制止各類垃圾違規投放行為1200多起,實施行政處罰案件300多件,對相關責任單位垃圾分類工作明顯好轉、垃圾分類法規意識顯著提升起到了有效促進作用。
據介紹,在思明區垃圾分類工作的常態化督導中,“路巡員”可以對垃圾分類情況較差的責任單位開具“四聯單”改正通知書,該通知書將同步報送至街道、執法中隊以及建設部門,如果在回訪巡查中發現責任單位沒有按規整改,城管執法中隊將前來開具《簡易程序處罰決定書》進行罰款處罰,並逐步加大處罰力度,從而保証管理落到實處。
“開罰單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一名執法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利用“四聯單”等工作機制將社區、街道、執法中隊及建設部門聯系得更加緊密,凝聚聯合執法合力,推進垃圾分類執法監管的精細化、精准化、精致化。
立足已有的工作成效及經驗,廈門各區都因地制宜加大了垃圾分類執法檢查的力度和廣度,全市垃圾分類執法不斷走向制度化、科學化,執法檢查也正逐步實現全覆蓋、全方位、全天候。湖裡區的垃圾分類巡查管理被納入“路長制”,形成責任明確、統籌管理、常態巡查、快速處置的工作模式﹔海滄區近期對生活垃圾和餐廚垃圾分類收運工作進一步做了規范,還出台了舉報獎勵制度,公布了廚余垃圾違規投放、收運舉報電話。
據廈門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人士介紹,今年以來,廈門加強以罰促管,對違規投放垃圾加大巡查、執法力度,形成有效促進機制,推動廈門垃圾分類工作取得新成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