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高新區積極推動跨島發展,著力打造一流的產城融合園區,圖為位於集美的軟件園三期。(記者 張奇輝 航拍器攝)
作為國家級高新區,火炬高新區肩負著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排頭兵使命,在全市招商引資中承擔著主力軍重任。今年以來,高新區著力優化營商環境,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企業復工復產﹔加快筑巢引鳳,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推動招商提效項目提速﹔注重以“一區多園”推動一體化發展,強化項目帶動,推動跨島發展向縱深推進。
全力招商
高能級項目紛至沓來
通過網絡直播、網上座談、雲上簽約等形式進行“雲招商”
屏幕這頭,火炬高新區有關負責人詳盡介紹園區營商環境、產業發展現狀﹔屏幕那頭,11家來自全國多個地區的獨角獸企業觀看直播,並就關心的問題進行提問。這是疫情期間火炬高新區“雲招商”的一個場景。為確保招商引資不斷鏈,火炬高新區搭建“雲端會客廳”,嘗試通過網絡直播、網上座談、雲上簽約等形式進行“雲招商”。
去年全市招商大會召開以來,火炬高新區按照“時間全覆蓋,全天候抓招商”“客商全覆蓋,全領域抓招商”“機會全覆蓋,抓住一切機遇促招商”的要求,抓緊抓實招商引資,促成天馬6代、中航鋰電、浪潮、海辰等百億量級產業龍頭項目快速落地,電氣硝子三期、博泰車聯網、銓芯人工智能芯片、中順等20個十億級項目落地,推動了產業鏈的迭代升級。其中,中航鋰電項目和浪潮項目,從項目洽談到簽約僅用時2個月。數據顯示,2019年,火炬高新區超額完成招商任務,實際利用外資指標已連續三年位居全市首位。今年以來新增入庫招商項目310個,總投資額超1084億元。
跨島發展
建一流產城融合園區
突出特色產業,為項目落地提供載體支撐
初夏時節,走進同翔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項目工地機器轟鳴,企業車間內一片繁忙。經過近五年的開發建設,基地的同安起步區和翔安起步區框架基本形成,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截至今年4月底,同翔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開發面積近5平方公裡,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約200億元,共有包括天馬6代AMOLED生產線、中航鋰電A6項目等百億級項目在內的28個產業項目落地建設,已竣工7個項目,達產后預計年總產值約700億元。
“在加速推進園區載體建設的同時,明確招商引資目標,引導高端產業集聚,加速構建完整的全產業鏈條。”據同翔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片區指揮部介紹,目前基地重點圍繞平板顯示、半導體和集成電路、新能源與新材料三大產業,全力打造3個千億級產業組團。
同翔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是火炬高新區跨島發展的生動縮影。多年來,火炬高新區貫徹落實“跨島發展”戰略部署,按產城融合理念,規劃建設高新園區,並突出主導產業,推動島外高新園區和軟件園產業集聚發展。近期召開的“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推進會,對跨島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火炬高新區管委會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部署,著力推動島內片區實現產業提質增效,島外片區實現產城融合發展。
記者了解到,島內湖裡片區以平板顯示、計算機與通信設備、電力電器等產業為主導產業,發揮宸鴻科技、玉晶光電、浪潮廈門產業園等龍頭項目的優勢,並加快物聯網、石墨烯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布局,全面提升園區能級實效。軟件園發揮島內外園區聯動優勢,以入選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為契機,進一步加快軟件信息產業集聚升級。
在島外片區建設中,高新區著力加快載體建設、完善園區功能性配套,著力打造一流的產城融合園區。如位於集美的軟件園三期注重產業發展平台硬件載體與軟件配套相結合,相繼建成投用餐飲、超市、體育館等配套,已投用公寓2780套﹔同翔產業基地同安起步區和翔安起步區一、二期路網已基本建成投用,並已啟動保障性租賃房龍秋公寓、布塘小學、新厝小學等一批園區配套項目的建設,努力提升企業獲得感。
流程再造
讓數據為企業“跑腿”
“免企業申報”政策實施以來,已有309家企業受益
“沒想到這麼方便,不用申請,10萬元補貼就打到了賬上。”周花霞是火炬高新區企業賽爾特電子的財務負責人,去年底,火炬高新區為賽爾特提供了500萬元的擔保,今年4月,10萬元的擔保補貼直接撥付到了企業的賬戶上。
企業的免申報,零跑腿,得益於火炬高新區管委會去年8月開始試行的“免企業申報”政策兌現方式。符合條件的企業可不用再“跑腿”,由火炬高新區管委會調取相關資料,就可以直接向企業撥付配套獎勵或補貼資金。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通過“免企業申報”方式進行兌現的政策共有9項,已兌現309家企業,兌現資金907萬元。其中,今年以來已兌現48家企業,兌現金額446.63萬元。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數據跑腿”帶來的流程再造。在整個免申報過程中,高新區以“火炬智慧園區平台”為依托,打通與稅務、市場監管局、科技局、兩岸股權交易中心等部門和單位間的信息渠道,實現了信息互認。
與此同時,高新區還將企業或項目入區核准事項的辦理時限由5個工作日壓縮至1個工作日。通過火炬高新區企業入區核准的信用承諾和容缺受理原則,對接省局電子証照庫調用証照,簡化企業或項目入區核准事項材料,由原先需提交10多份材料縮減至2份材料,並結合EMS快遞,實現企業“一趟不用跑”,提高網上辦理效率。今年以來共辦理入區核准事項3243件。
服務升級
當好企業參謀和助手
疫情期間推動就近配套,激活產業鏈上下游
今年2月,面對口罩緊缺的市場環境,火炬高新區企業美塑工貿組建口罩生產項目。然而,在改造生產線過程中,面臨某個零部件短缺的困難。火炬高新區服務小組得知這一情況后,第一時間幫忙聯系園區模具企業按圖紙要求緊急生產,為美塑工貿解了燃眉之急。
如果說疫情是營商環境的大考,那麼被檢驗的火炬高新區通過服務鏈的升級完善,當好企業參謀和助手,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疫情發生后,火炬高新區第一時間落實廈門15條“暖企”政策,對園區中小企業實施房租“1個月全免、2個月減半”,共減免房租5000萬元。與此同時,火炬高新區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帶隊兵分多路,主動上門服務,了解企業面臨的難點、痛點,積極與企業所在行政區溝通,共同推進解決人員住宿、防控物資等問題,做好安全復工的要素保障。
產業鏈環環相扣,一個環節阻滯,就會導致上下游企業無法運轉。火炬高新區企業施耐德在復工初期就面臨部分元器件供應不足的局面。對此,火炬高新區充分依托園區電力電器產業鏈完備的優勢,幫助施耐德匹配對接新的本地供應商,並加大本地採購獎勵和補貼力度,暢通了產業鏈的微循環。
在搭建本地產業協作平台、推動企業產業鏈就近配套的同時,火炬高新區還充分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帶動上下游鏈式復工。如火炬高新區管委會支持廈門天馬通過為武漢天馬千裡送工、與園區企業就近配套等方式,打通供應鏈協同配套難題,帶動園區產業鏈企業穩產滿產。(廈門日報記者 林露虹 陳 璐 通訊員 管 軒 李幼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