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活躍在B站、豆瓣,混跡於抖音、快手的大學生來說,如何以他們可以接受的形式,讓思政教育真正走進大學生的內心,成為了不少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高校中的思政教育形式多樣,其中包括短視頻、直播、空中課堂等多種探索,得到了不少大學生的“點贊”。今年兩會,不少代表委員表示,新一代的青年生長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互聯網時代,他們需要的是更加靈活多樣、真正打動人心的思政教育。
網絡時代的年輕人需要什麼樣的思政教育
這次疫情,讓不少高校的思政教育走上了雲端。
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后黨員回信,勉勵青年“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和教育部黨組以“我們都是收信人”為主線,3月27日在北京大學舉行首場聯學會,並分三個階段開展全國高校學習交流網絡“@大接龍”活動,吸引了近3000所高校的3320余萬名師生積極參與。
一場“大接龍”,讓大學生經歷了一場“雲上思政”。新疆大學軟件學院輔導員艾可拜爾·阿不力米提認為:“大接龍活動圍繞‘怎樣的工作師生更喜歡’‘怎樣的方式師生更能接受’‘怎樣的教育師生更信服’等主題進行研究,為高校思政工作注入新元素、增添新動能,切實增強了思政教育的活動質效。”
當網絡成為了思政教育的主戰場,對高校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原副校長姜耀東表示:“在信息發達的互聯網時代,網絡基本覆蓋新時代青年大學生學習、生活、工作所有場域。‘無人不網、無處不網’成為普遍現象。新媒體網絡平台的發展,拓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與空間,成為全媒體時代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有力載體。”
據了解,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VR技術、手機App課堂互動等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層出不窮。西南財經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建設基於VR技術的思政課虛擬仿真項目。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建成融文字、圖片、圖表、聲光電、視頻演示、人機交流、研討互動於一體的“浸潤式、沉浸式”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情景教室”。
姜耀東指出,伴隨著新時代大學生自主性、個體化需求的不斷增強,要求發聲和行使自身話語權的要求愈發濃烈。大學生通過互聯網進行意見表達,對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推進媒介融合,充分利用多種傳播途徑,構建立體的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大數據時代,在信息獲取的深度、廣度、速度上,很多學生都已經走在老師的前面,需要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前提下,實現知識傳授基礎上的價值引領和思想引導。
“面對90后00后,我們需要切實考慮他們知道什麼、關注什麼、思考什麼以及表達什麼。”姜耀東說。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推進思政教育,成為了不少委員的共識。
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表示:“這幾年,南通大學特別注重網絡新媒體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通過搭建微信公眾平台、開設網絡思政課、開展情景體驗式教學等新手段,舉辦微視頻創作大賽、線上演講比賽等活動,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思政教育新模式。”
形式多樣的思政教育如何打動人心
近年來,什麼樣的思政教育才能讓大學生“入腦”“入心”成為了讓不少高校“頭疼”的問題。拋開不同形式的載體,讓思政教育真正走入學生的內心才是最終的目的。
去年9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9級新生排演出一場交響合唱音樂會《長征組歌》。該校5000余名學生觀看了這場演出,不少學生在演出時一邊搖著手機上的閃光燈,一邊跟著合唱團大聲唱。
“同學們都是帶著感情在唱,帶著敬意在唱,唱出了紅軍戰士‘不怕難’的鋼鐵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唱出了到吳起鎮‘鑼鼓響秧歌起,黃河唱長城喜’的喜悅。”該校學生王一鳴說,作為本次音樂會參演人員之一,他連續兩周高強度排練的辛苦已煙消雲散,隻剩下開心和自豪。
施衛東表示,大學生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形成期,既樂於接受新鮮事物、對喜愛的事物能迅速形成個人情感交融,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和左右、產生偏激的態度。對此,施衛東建議,要深入推進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涵養大學生家國情懷。
讓思政教育打動人心,還需要讓大學生們去親身經歷。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天津市委會副主委、天津市河東區副區長丁梅表示,思政教育要讓注重實踐、鏈接生活、互動討論、主題探究、親身體驗的教學方式成為主流。深入推進校史館、圖書館、科技館、體育場、實訓基地等教育資源跨學段共享,充分利用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等社會資源,推進“互聯網+思政”融入各級各類學校,推進思政教育和日常教育活動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葉雨婷 樊未晨 孫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