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康養度假休閑旅游對閩西南游客產生巨大吸引力。圖為廈門鼓浪嶼鷺江道一帶。(記者王協雲攝)
閩西南五市“好厝邊”串門、好產品互推,旅游開啟了更緊密、更廣闊的交流協作新篇章。6月20日晚,隨著“閩西南e家人”旅游產品公眾銷售會在廈門落幕,由廈門市文旅局牽頭,漳州、泉州、三明、龍岩等閩西南地市文旅局聯合開展的今年福建首次省內跨市文旅宣傳推廣活動收官。
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旅游業帶來的不利影響,在國家尚未放開旅行社跨省組團游的情況下,廈門市文旅局深耕省內游市場,5月以來舉辦了主題為“閩西南e家人來廈門住酒店”的多場閩西南文旅巡回推廣活動,組織廈門市文旅企業赴閩西南各地市開展產品發布與現場銷售,精准拉動文旅消費。同時,市文旅局還邀請閩西南其他地市來廈宣傳推廣及銷售。記者觀察到,本次活動的最大亮點是創新與協作,再次打響“山海閩西南”品牌,強力招徠游客赴廈消費,助力繁榮區域旅游經濟。
數字最有說服力:此次宣傳促銷活動共聯動閩西南各地企業1596家,推出產品5653款,銷售活動現場及線上成交額達1.35億元。活動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媒體、新華社現場雲等線上平台收獲總計3.97億人次觀看量。廈門市推動閩西南旅游區域協作,強勢提振文旅行業信心,強力拉動閩西南區域文旅消費,吸引主流媒體廣泛關注,中央電視台《朝聞天下》、央廣網、人民網、新華社等中央媒體對廈門市積極推動文旅行業復工復產、千方百計精准拉動文旅消費給予了深入報道與肯定。
【創新形式提前謀劃整合各方資源】
“閩西南e家人”旅游產品發布會舉行。
商家帶來誘人的美食拼盤。
市文旅局在科學研判市場形勢的基礎上,提前謀劃、調動和整合各方資源,及時啟動宣傳促銷,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搶佔市場先機,下好先手棋。如何通過創新方式,對沖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市文旅局用一記全方位推廣“組合拳”、一張覆蓋閩西南的雲推廣“促銷網”、一套宣傳對接銷售的新模式來給出答案。
一記“組合拳”六大動作全方位推廣
以閩西南巡回宣傳推廣為契機,為精准招徠省內游客來廈旅游,市文旅局早在今年3月底就策劃出全方位文旅綜合推廣方案,通過6大動作打出組合拳。一方面從供給側入手,引導推動廈門相關酒店、旅行社、景區、文創機構等文旅企業,針對省內市場尤其是閩西南市場設計出服務特色、價格優惠的產品﹔另一方面,聯動閩西南各地市文旅部門籌備啟動巡回宣傳計劃,首次開展“閩西南主播帶你游廈門”預熱宣傳推廣活動,漳州、泉州、三明、龍岩的知名廣電主播5月來廈踩線體驗,開啟市場宣傳。市文旅局還指導建發國旅啟動以“百部自駕踏青廈門”為主題的車友體驗廈門旅游活動,從一個側面為宣傳自駕來廈度假打下基礎。
美食是吸引閩西南游客來廈旅游度假的重要元素。市文旅局與廈門晚報社攜手推出“點亮廈門康養美食菜單”活動,調動廈門旅游、餐飲企業創新推出有吸引力菜品的同時,也進行了有效宣傳。市文旅局還指導廈旅國際等旅游企業舉辦“閩西南導游說廈門”抖音作品征集配套活動,增強了業內對旅游市場復蘇的信心,有力配合整體推廣。同時,聯動閩西南各地市文旅局官方自媒體開展宣傳。“圍繞大局目標,攥起拳頭使勁,有效!”資深旅游從業者、廈門市旅游協會旅行社分會會長易斌表示,這樣的“組合拳”創新打法,應對目前市場情況非常及時而有效。
一張“促銷網”採用雲技術多渠道宣傳
此次活動在推廣傳播過程中頻頻採用雲技術,高位對接中央級媒體,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新媒體平台和新華社的“現場雲”平台,對5場旅游產品發布會全部進行了雲直播。閩西南游客和全國觀眾可以與發布會現場實時互動,既控制了現場人數,又拓展了交流和傳播范圍。閩西南各地市電台的“廈門旅游產品空中超市”則拓展了旅游產品的推介和銷售渠道,如通過漳州、泉州、三明、龍岩廣電主播的體驗式“雲帶貨”,廈門的康養度假休閑旅游產品在當地掀起一陣消費熱潮。市文旅局還啟動上線廈門市首個旅游產品“雲直銷”平台“廈門旅游樂e購”,打出“來廈門住酒店·家門口的度假”雲推廣口號,實現宣傳網和銷售網的聯通。首批進駐“廈門旅游樂e購”的企業有173家,推出酒店、美食、旅游食宿套餐等產品753款,實現“從企業到終端游客”的無差價銷售,以“每日特價”“專屬禮遇”和“每周爆款”“驚喜秒殺”等形式直銷。中國旅游大數據研究院院長戴斌應邀參加人民日報海外網主辦的活動時,就以廈門市推出的“約個景區訂個酒店”成為市民新時尚為例,提出振奮旅游信心的觀點。
一套新模式宣傳與銷售無縫銜接
“閩西南e家人來廈門住酒店”巡回宣傳推廣活動從5月16日在龍岩舉辦首場活動以來,每到一個地市就會在當地帶動“來廈門住酒店康養休閑度假”的消費熱潮,這得益於市文旅局緊緊圍繞“拉動文旅消費”目的來策劃宣傳推廣活動。除了“廈門旅游樂e購”雲直銷平台和各地廣電的“廈門旅游產品空中超市”外,每次舉辦產品發布會的當晚,都趁著宣傳熱度舉辦“旅游產品公眾銷售會”,帶領文旅企業直接深入閩西南市場開展“面對面”銷售。從龍岩萬達廣場到三明萬達廣場,從泉州浦西廣場到漳州古城廣場,共計113個廈門文旅企業帶著536款特色文旅產品到當地銷售,現場銷售金額達733.5萬元。
【抱團營銷形成區域協作強大合力】
市民在公眾銷售會現場互動體驗。
廈門市主推的家門口度假的“酒店+”旅居產品受熱捧。
閩西南各地市在此次活動中抱團營銷,協作之緊密令人印象深刻。從廈門市文旅企業到漳州、泉州、三明、龍岩開展產品發布與銷售,開拓當地市場,到廈門搭建多個平台協助其他四市文旅企業來廈推廣銷售,無不體現出閩西南旅游區域協作的強大合力。
事實上,從2018年9月起,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建設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的工作要求,廈門、漳州、泉州、三明、龍岩五市文旅部門就開始了更加緊密的合作,各地共同確定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贏、融合發展”的合作宗旨,開展資源共享、行業互動、聯合推廣。今年疫情發生后,廈門市探索區域協作新思路,在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基礎上,聯合各地開展宣傳推廣,實現客源互送。
廈門搭台助力各地文旅資源宣傳
市文旅局充分發揮廈門市作為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牽頭城市的龍頭作用,在此次活動中緊密聯動閩西南各地市文旅部門,除通過宣傳推廣吸引各地市民游客赴廈旅游消費外,還在廈門搭建產品發布會及公眾銷售會平台,並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媒體等平台直播,供漳州、泉州、三明、龍岩面向全國開展旅游資源推介、發布旅游惠民舉措及特惠主題產品,面向廈門及省內市民游客銷售系列特惠旅游產品。
各地旅游產品集中亮相展示
6月20日,由閩西南各地市文旅局聯合主辦的“閩西南e家人”旅游產品發布會及公眾銷售會在廈門市舉辦,成為閩西南五市旅游產品的一次集中亮相展示。僅在此次廈門站活動裡,五市文旅部門就組織了376家文旅企業通過線上雲發布展示了615款特色旅游產品,其中有50家企業還來到廈門灣悅城現場展銷。閩西南五市優質酒店、景區、旅行社、伴手禮商家等重點文旅企業來到現場,精選316款特惠周末游產品,為廈門人提供家門口的“閩西南旅游產品體驗館”。廈門產品專區主打家門口度假的“酒店+”旅居產品,如990元玩轉海景千禧“三天兩晚最廈門之行”、689元享盛之鄉溫泉度假村2日游等﹔在漳州產品專區,5元就可以買到翡翠灣濱海度假區100元的抵用券,還可以參與南靖土樓百萬代金券線上抽獎活動﹔三明產品專區主打“深呼吸生態康養”產品,嘗沙縣小吃、游世界地質公園大金湖、靜享夜游九龍潭、山居康養民宿、逛泰寧古城、游夢幻玉華洞,美不勝收﹔龍岩市主推“聖地紅”旅游產品,“紅土潤心·薪火相傳”“崇文重教·鄉村田趣”研學線路,“紅培鑄魂”深度培訓線路,以及針對企業推出的勵志拓展精品線路,備受關注。
推動閩西南旅游產品“批量消費”
為消減疫情給閩西南旅游企業界交流帶來的影響,市文旅局除了在現場開設“洽談區”外,還由活動承辦單位廈門旅游集團提供技術支持,搭建了閩西南旅游業內人士的線上“雲洽談”視頻交流平台,供廈門旅游批發商與漳州、泉州、三明、龍岩旅游供應商對接聯系,抱團營銷,做到產品直達、業務無縫對接,推動閩西南旅游產品“批量消費”。各市尤其是廈門市針對閩西南市場推出的旅游產品矩陣初步形成,閩西南旅游迅速升溫。同時,活動引導閩西南五市文旅企業開展雲洽談,通過線上交流,已達成合作項目83個,凸顯疫情新常態下閩西南旅游協作的新成效。
【聲音】
廈門市旅游協會旅游飯店分會會長陳淑婷:
廈門市文旅局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礎上,第一時間組織帶領文旅企業走出本市,在閩西南重要客源地市場進行巡回推介並開展現場公眾銷售,引導企業應對疫情影響,設計新產品抱團攬客,對拉動各旅游住宿企業的銷售業績起到了最直接的作用。
龍岩市民劉茵茵:
在家門口的龍岩萬達廣場舉行的廈門旅游產品公眾銷售會就能買到質優價廉的廈門高端酒店產品,我真是太開心了!我這次下單了3份廈門酒店兩天一晚含3餐的套餐組合產品,准備請婆家和娘家老人一起到廈門度假,這也是我們結婚后第一次全家出游。
泉州市民陳國富:
我被央視頻上雲直播的廈門旅游產品發布會吸引,於是來到現場。公眾銷售會辦得很實在,現場展示看得見,預訂酒店優惠看得見!我定了親子游酒店產品,周末准備帶孩子到廈門度假。
【數字】
●此次活動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媒體、新華社現場雲等線上平台,共吸引3.97億人次觀看,銷售活動現場及線上成交額達1.35億元。
●此次宣傳促銷活動共聯動閩西南各地1596家企業線上線下參與,總計推出5653款產品。
●截至6月21日,“廈門旅游樂e購”平台吸引瀏覽量363.1萬人次,引導直接消費153.63萬筆。
●此次系列活動報道3次登上學習強國平台,有效宣傳了廈門市文旅熱點。截至6月21日,“春暖花開·康養休閑度假到廈門”線上互動熱點話題共有1096.5萬人次參與閱讀討論。此外,活動通過抖音短視頻開展#玩轉廈門#話題營銷,截至6月21日,播放量達9135.6萬次,登上抖音話題熱門榜。(廈門日報記者吳君寧 通訊員 彭軍 解政敏 陳琦 朱漢雄 本版圖/記者張奇輝(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