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鐘為清代福州文人獨創,至今仍以福州最為盛行,因而福州素有“詩鐘國”的美譽。2011年12月,福州詩鐘被列入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兩度探訪三山詩社的“詩鐘”活動。一隻昂首獨立的銅鶴引人注目,隻見它口銜一段樹枝,用一根紅細繩纏於枝椏。繩的一端系於香爐裡一根檀香上,裊裊白煙在茶室裡悠然騰空﹔繩的另一端系著一枚銅錢,下方的圓盤似乎正在等待著什麼。原來,這就是詩鐘得名的由來一作詩時,現場焚香計時,當香焚燒到綁線的地方,線斷錢落,“叮當”,承接銅錢的銅盤發聲如鐘,即告交卷。三山詩社社長藍雲昌說到,這是古時的一種限時方式,一般設定燃香一個小時,創作三聯詩句。
據了解,詩鐘又被稱為折枝詩,如同從七律詩中折下一枝而成。詩鐘要求嚴格。按照平仄、對偶的詩詞格律,創作的詩句相當於七律詩的頷聯或頸聯,語言凝練,內涵豐富,除了無須用韻外,集中體現了古典詩歌的精粹。
該項目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郭道鑒表示,詩鐘創作形式多樣且富有趣味,以“空詠”(即嵌字)的正格創作為例,出題者隨意指定兩個字稱為“眼字”,創作者需要將這兩字分嵌在上下聯一至七字對應的位置上組成一聯,稱為一至七唱,古人分別給它取名“鳳頂”“燕頷”“鳶肩”“蜂腰”“鶴膝”“鳧脛”“雁足”等,體現了中國傳統詩歌的典雅韻味。
到訪時,現場創作的題目是以“民”“生”二字為“眼字”,嵌在上下聯的第一字。當“鐘”響了,詩友們就把自己創作的3聯詩句,分別放入3個大碗中,然后傳抄評唱。聽到有人評的“元”句是:“民亦水兮能載覆,生猶萍也任沉浮”。詩友們就是根據自己的喜愛和理解來品評作品並輪流發唱詩句。“詩鐘”第一名到第五名依次稱為元、殿、眼、花、臚。發唱時要根據平仄韻律和詩句中表達的情感,聲情並茂地表達出來。
郭道鑒老人在發唱詩鐘作品
郭道鑒介紹,清代福州人師承前人“刻燭成詩”“擊缽催詩”的遺意,獨創了詩鐘這種創作形式。從目前的資料來看,確切的產生年代無考,但可以推斷大約在清朝嘉慶、道光年間開始在福州流行,至今仍然詩脈綿延,因而福州素有“詩鐘國”的美譽。
詩鐘為何能在福州產生?郭道鑒說,這和當時福建私塾教育重視對聯教學有關,常常取古人詩一聯,保留其中成對偶的詞組對原詩加以改寫,另成一聯,這就是詩鐘最重要的嵌字格的由來,詩鐘因此又稱“改詩”﹔另一方面,當時的福州文人喜歡在酒會上作七言詩酒令,以后隨著規則的逐步完善,也就產生了詩鐘。近代福州熱衷詩鐘創作的名人不少,如林則徐、陳寶琛、林紓、陳衍等。
有資料顯示,清朝同治光緒年間,詩鐘傳入了台灣,光緒年間,唐景崧任台灣兵備道后,在台倡導“詩鐘”創作,其創立的斐亭吟社和牡丹詩社,成為清末大陸宦、幕與台灣名士的文化活動中心。
詩鐘獨具魅力,但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也有距離。藍雲昌表示,一方面,年輕人可能覺得這種創作形式過於拘謹,不願意接觸﹔另一方面,如今不少年輕人缺乏古體詩詞文學修養,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他們參與詩鐘創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