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石柱 福建日報記者 何金 通訊員 張九強 攝
印度教獅身人頭石雕 福建日報記者 何金 通訊員 張九強 攝
今生故事
石柱、義工詮釋“和諧”
去年10月,中印兩國領導人舉行第二次非正式會晤,談及印度金奈與福建泉州古代的歷史交往。
在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后廊,有一對雕刻有印度教神話故事的石柱,這對印度教石柱,來源於泉州歷史上的印度教寺廟——番佛寺。番佛寺坍塌后,大部分印度教建筑構件流入民間,有的成為其他寺廟用來維修的構件。這對石柱是南印度朱羅時期常見的柱型。柱上雕刻的圖案以毗濕奴及其化身的神話故事為主,配以八幅中國吉祥圖,有中國人喜歡的菊花、牡丹花等圖像,充分體現了中印文化在泉州這個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的相互融合、和諧共存。
如今,這對印度教石柱成為泉州開元寺最重要的文物之一,也成為世界各地游客“必看”點之一。在漫長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中,外來宗教文化在泉州落地生根,中華的宗教文化從這個城市窗口走向世界。作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泉州開元寺不僅是刺桐城輝煌“海絲”歷史與中外宗教文化頻繁交流的歷史見証,也是當地的一扇文化之窗和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作為古城的地標,開元寺早已融為泉州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以開元寺為地點的廟會依舊盛行,主要包括了以勤佛為主的寺廟宗教活動和以西街廟會為主的商業活動。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活動是繞佛,泉州話“繞(圈)佛”音似“勤佛”,“勤佛日”的叫法因此而來。
繞佛時,法師帶領諸香客在大雄寶殿內禮佛誦經。隨后法師敲木魚邊誦經,邊引領諸香客順時針而行。從大雄寶殿出,繞行到東西雙塔,行至拜庭,沿拜庭石條繞行數圈,眾人齊誦《阿彌陀經》。最后,回大殿內再次誦經行禮。
上世紀80年代,開元寺將勤佛日發放的“粥”改為“齋面”。“舊時,南方人吃‘面’是比較稀有的,粥是日常,面算是加料的。”開元寺德升法師說,泉州話“打齋面”,音同“打災面”,便是消災解難的意思,“所以吃面的人越來越多,聚集的人也越來越多”。
在泉州開元寺內,活躍著一個數量超過100人的義工群體,他們為開元寺內的秩序和各項活動的有序開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做義工很有意義,我經常過來。”施雙婷說。她是一名教師,在開元寺的廟會中主要負責疏導人群。
“勤佛的時候,山門會關閉,把拜亭留給法師、居士和信徒,還有一些游客也會參與進來。”施雙婷介紹,“此外,我在‘開元公益’中參與了一些慰問孤寡老人的活動,很受感觸,就帶女兒一起參加義工團隊的活動。”她希望能把開元寺的義工傳統延續下去。
專家點評
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姚志強:
開元寺在元代合支院一百二十區為一寺之后,達到其發展的最鼎盛階段。《溫陵開元寺志》中稱之為“禪風遠泊,衲子兢集……食常萬指”,寺院僧人多達兩千人,加其龐大的寺院建筑、巨大的東西雙塔,沒有超級強有力的經濟實力,是很難建設出這麼罕見的建筑杰作的。開元寺為泉州佛教首寺,其宏大的規模、古老的雙塔院格局、高規格的建筑形制、罕見的石塔建筑杰作,無一不彰顯了宋元時期泉州港作為“東方第一大港”非凡的經濟文化實力。更獨特的是,其建筑構件、裝飾中融合了豐富的佛教、古印度教文化特征,生動地體現了在10世紀至14世紀古泉州港中外宗教與文化、建筑與藝術的交融和共存。
泉州文化研究專家吳越:
泉州是一座古城,而開元寺作為泉州古城區域內最為重磅的文物集中地,可以說,這裡是泉州文物之集大成者。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蘊。這些底蘊,就藏在這些以開元寺為代表的文物裡。作為一座多元文化的寶寺,泉州開元寺更是見証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福建日報記者 何金 通訊員 張九強 文/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