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廈門市十五屆人大六次會議開幕,常務副市長黃文輝代表市政府作《政府工作報告》,回顧總結廈門2020年和“十三五”發展成效,闡述“十四五”主要戰略任務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2021年主要預期目標及重點工作。
2020年是廈門發展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全市上下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團結一心、眾志成城,迎難而上、銳意進取,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經濟運行持續回穩、穩中向好,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安定,“十三五”規劃順利收官。
2021年,廈門將在鞏固疫情防控成果的前提下,大力實施“創新發展年”行動,謀劃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旅游會展中心、區域創新中心、區域金融中心和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等“五中心一基地”建設,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實體經濟振興、擴大內需、改革開放、區域協同發展、鄉村振興、兩岸融合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新成效,確保“十四五”開好局,以經濟特區建設40年的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十三五”發展成就 人均GDP突破2萬美元
●發展態勢明顯向好,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2%左右,人均突破2萬美元。
●跨島發展縱深推進,成為全國最高等級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位居世界第14位,高崎機場位列全球機場百強,建成地鐵1號、2號線。
●改革開放持續深化,自貿試驗區累計30項創新舉措在全國復制推廣,完成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營商環境居全國前列,外貿綜合競爭力全國第五。
●對台融合加快推進,累計新設台資項目3620個,實際使用台資22.57億美元,成為落實惠台利民政策典范城市。
●生態質量不斷提升,生態文明指數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一,空氣質量穩居全國前列,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在全國考評中保持第一,獲評國家生態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新增中小學幼兒園學位17.6萬個、醫療床位6700余張﹔累計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0萬套、配租配售9.31萬套(間)﹔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左右﹔“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十四五”主要戰略任務 探索建設具有自由港特征的經濟特區
●全力推動“高素質”更具實力,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萬億元,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第一動力,“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實現新跨越,建成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
●全力推動“高顏值”更富魅力,生態文明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現代化教育強市和高水平健康之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愛心廈門”成為城市新名片。
●全力推動“現代化”更增活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營商環境建設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率先建成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范市,建設法治中國典范城市。
●全力推動“國際化”更有張力,自貿試驗區集成化創新體系更加完善,探索建設具有自由港特征的經濟特區取得更大突破,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海絲”戰略支點城市功能作用日益增強。
展望
促進經濟社會安全有序可持續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周年。我們必須鞏固疫情防控成果,嚴格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措施,全力保護人民生命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安全有序可持續發展。
創新發展
加快建設區域創新中心
實行“一個產業、一個規劃、一個政策”,大力支持八大未來產業培育引進新型研發機構。夯實創新發展基礎,發揮“多區疊加”優勢,深化“雙自聯動”,高質量推進5G、大數據中心等七大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激發創新發展活力,持續推進“三高”企業倍增發展,力爭淨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00家。優化創新發展生態,完善科研項目生成機制,試行“揭榜挂帥”等制度。
實體經濟
持續推動大招商招大商
持續推進制造業發展高端化,力促太古維修基地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爭創工業互聯網示范區。持續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層級,加快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國際旅游會展中心、區域金融中心,打造“海絲”沿線和東南沿海領先的總部經濟核心區,深化拓展中國電影金雞獎活動。持續推動大招商招大商,以產業鏈關鍵領域和缺失環節為招商重點,吸引上下游企業落地。
擴大內需
積極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加快推動“十四五”規劃項目、409個市重點項目開工建設。力促消費擴容提質,鼓勵發展直播電商、網紅經濟等新業態,壯大康養護理、數字教育等服務消費規模,積極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全力幫扶市場主體,落實“五個一”“六必訪”工作機制,解決企業市場拓展、融資、物流、用工等難題。
改革開放
高標准建設金磚創新基地
加大重點領域改革力度,積極爭取支持建設高質量發展引領示范區。加快建設國際貿易中心,系統研究對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和《中歐投資協定》有關規則和便利化舉措,積極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高標准建設金磚創新基地,抓緊完善總體方案,推進中俄數字經濟研究院等項目建設,打造科技創新、工業與數字經濟、貿易投資、人才培養四大合作中心和政策協調平台。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全面推行証明事項和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告知承諾制,推動“e政務”事項全省通辦。
民生保障
推進16所普通高中學校建設
●高標准建設“愛心廈門”,認真抓好48個為民辦實事項目,加大人才和新市民住房保障力度。
●全力推進16所普通高中學校建設,建成48個教育補短擴容項目,新增學位5萬個﹔支持廈大辦好百年校慶活動,支持廈門理工學院更名為大學。
●加快推進四川大學華西廈門醫院等項目建設,擴建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杏林分院,增加床位800張。
●做好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相關工作,加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建設書香廈門,建成南北向健康步道一期。
●創建全國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廈門。
協同發展
推進“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
全面加快跨島發展,島內大提升重點加快空間優化、資源盤活、產業升級,島外大發展重點完善商業、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配套。著力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承載力,開工建設新機場主體工程,推動同安進島軌道交通前期工作,建成投用海滄隧道。不斷提高城市顏值,加快打造“城市大腦”,加強建筑第五立面管控。深化區域交流合作,完善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對口協作機制,積極融入長三角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化閩粵贛十三市合作,鞏固東西部對口幫扶協作成果。
農業農村
抓好60個省級試點村建設
鞏固提升都市現代農業,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推動農村全面進步,抓好60個省級試點村建設,圓滿完成村級組織換屆選舉。促進農民全面發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願有償轉讓。
廈台交流
完善第三東通道建設方案
加強產業對接,加快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等經貿平台建設﹔完善第三東通道建設方案,推進廈金電力聯網工程相關項目,開建大嶝島應急氣源站和燃氣管道。深化人文交流,擴大台灣人才在廈就業范圍,推出更多對台招聘崗位。
生態文明
新改擴建污水管網100公裡以上
強化污染防治,編制實施2030年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新改擴建污水管網100公裡以上,加快高崎污水廠一期等建設。實施生態保護與修復,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交易。
成效
經濟運行穩中向好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
經濟運行持續回穩、穩中向好。初步統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8%﹔財政總收入、地方級財政收入分別增長1.7%和2%﹔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增長﹔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5%。
-疫情防控能力位居全國前列
本地確診病例35例,僅用42天實現“清零”,自2020年2月16日后連續337天再無新增,實現確診患者“零死亡”、醫務人員“零感染”、境外輸入疫情“零擴散”。
-新增落地項目8411個
出台200多條扶持政策,全年為企業減負近400億元,協助融資超5500億元。“招商引資與項目建設攻堅年”成果豐碩,新增落地項目8411個,總投資1.64萬億元,實際使用外資增長23.8%,一批百億量級項目落地。
-淨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54家
淨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54家,296家“三高”企業實現倍增發展,超額完成“三個六”引才目標。先進制造業提質增效,啟動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建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
-進出口總額佔全省近一半
開放型經濟水平不斷提升,實現進出口總額6915.8億元,增長7.8%,佔全省49.3%,象嶼保稅物流園區、海滄保稅港區獲批成為綜合保稅區。兩岸交流融合穩步推進,新批台資項目524個,合同使用台資增長76.7%。
-島外重大片區完成投資1620億
“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全面推進,策劃生成未來三年億元以上項目1224個,計劃總投資1.88萬億元,2020年島外重大片區完成投資1620億元。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新機場航站區綜合交通樞紐等工程加快建設,海滄隧道基本貫通,地鐵3號、4號、6號線進展順利。
-新建擴建5座污水處理廠
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助推臨夏州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污染防治成效顯著,新建改造污水管網160公裡,新建擴建5座污水處理廠,整治入海排放口171個。
-建成56個中小學幼兒園項目
城鎮新增就業35.6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標准提高至每人每年1070元。建成56個中小學幼兒園項目,新增學位4.3萬個,開建7所普通高中。群眾安全感率99.358%,保持全省第一。
榮譽
●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
●蟬聯全國雙擁模范城
●獲評全國營商環境標杆城市
●獲評首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
●政府透明度指數全國第一
●公共服務質量滿意度全國第三
●納稅服務指標全國第一
●產融合作試點工作成效居全國第二
●空氣質量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四
●獲批全國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
●入選全國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
●入選首批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
(文/廈門日報記者 蔡鎮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