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水平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奮力推進“五中心一基地”建設,推動城市綜合競爭力大幅提升,中心城市發展能級顯著增強,“高素質”更具實力、“高顏值”更富魅力、“現代化”更增活力、“國際化”更有張力,努力建成國家高質量發展引領示范區……
18日,廈門市十五屆人大六次會議開幕,在會議審查的《廈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以下簡稱《綱要》)中,廈門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徐徐展開。
建設高質量發展引領示范區
“我們希望在改革創新的基礎上,打造一個高質量發展的引領示范區。”在廈門市人大代表、副市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志紅看來,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周年,站在這樣的新起點上,《綱要》也提出了特區建設的新目標。
如何實現目標?未來五年,廈門將以“五中心一基地”建設作為推動廈門整個城市能級提升的重要抓手,著力打造“兩高兩化”的國家中心城市。具體來說,包括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旅游會展中心、區域創新中心、區域金融中心和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建設。廈門將聚焦航運、貿易、旅游會展、金融、創新等資源要素,提升城市能級。
“廈門提出到2035年,建成自由港特征經濟特區和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國家中心城市,‘五中心一基地’是支撐這個宏偉目標的核心內容。”廈門市人大代表、廈門象嶼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陳方說,以“五中心一基地”建設為切入點,突破城市自身空間限制,將為廈門在區域競爭中贏得更多優勢。
“‘五中心一基地’的提出,契合中央對廈門的要求,符合廈門經濟發展階段、特點,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努力提高廈門經濟輻射力、帶動力。”在廈門市人大代表、廈門自貿片區黨工委書記、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熊衍良的暢想中,以國際貿易中心為例,未來國內的產品通過廈門的企業或口岸出口到全球,全球的產品也通過廈門口岸輸送到全國各地。通過將供應鏈輻射到全省、全國乃至全球,推動廈門成為真正的“中心”。
市民生活更加便捷
圍繞“五中心一基地”的建設,未來五年甚至十五年的城市發展規劃不僅是“高大上”的藍圖,更是與老百姓息息相關、“接地氣”的生活場景。
“到2025年,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達1400萬標箱,郵輪旅客年吞吐量達60萬人次,機場國際通航航線達42條以上,空港年旅客吞吐量達3200萬人次﹔外貿進出口額達8000億元人民幣﹔舉辦國際性會議達110場……”廈門市發改委副主任、二級巡視員傅如榮認為,這些數據意味著,未來廈門市民的生活將更加豐富便捷——旅游出行通達全球主要城市,消費購物能買到全世界的產品,在家門口隨時參加國際性展會活動等。
廈門市人大代表、翔安區新店鎮第二中心幼兒園園長林琳說,廈門將深入實施“跨島發展”戰略,全面推進“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加快推進新機場、地鐵、城際軌道、城鄉基礎設施等一批項目建設,推進海洋強市建設。到2025年,城市建成區面積達450平方公裡。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翔安人,《綱要》規劃的藍圖也令她心潮澎湃。
持續放大金磚效應
未來五年,廈門將打造一個國際化平台,面對全世界的機遇。去年12月,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在廈啟動,這一“基地”從倡議走向落地。
根據《綱要》,廈門將按照“部市共建、項目引領、機制聯動、跨境發展”的模式,積極開展政策協調、人才培養、項目開發等領域合作,加快形成“1個核心區+N個聯動區”布局,努力成為金磚和“金磚+”國家的重要橋梁和紐帶、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高質量發展引領示范區。
廈門市人大代表、林德叉車公司黨委書記謝家華表示,廈門在政策、產業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可通過提升金磚機制的“含金量”,持續放大金磚效應,形成與金磚國家全方位開放合作相適應的發展態勢。
“廈門應率先在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中以‘吸引急需人才’為突破口,出台更加開放的政策措施,推動創新基地建設。”廈門市政協常委、民盟市委常委王東紅建議。(廖麗萍 楊珊珊 林澤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