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福建的優勢和驕傲

2021年03月22日09:15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福建的優勢和驕傲

20日,武夷山國家公園福蓮生態茶園滿目青翠,雲霧繚繞,春茶即將進入採摘期。記者 林熙 攝

  “福建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對這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滿了感情﹔隻要一想起福建,八閩大地歷歷在目,就像一幅生動的畫。”

  山水如畫,枝葉關情。福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時刻牽挂在習近平總書記心頭。

  多山、多水、多綠的美麗福建,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踐行地。在福建工作期間,他極具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親自擘畫、親自部署、親自推動。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提出,要讓福建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努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

  諄諄叮囑,殷殷期盼,在閩山閩水之間回響,匯聚出澎湃的“綠色合力”。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從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到率先建設生態省,從全國首個省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到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從未停歇,行穩而致遠。

  如今,福建人對身邊的“生態福利”常常如數家珍,引以為傲:森林覆蓋率達66.8%,連續42年保持全國第一﹔12條主要河流Ⅰ∼Ⅲ類優良水質比例達97.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4.5個百分點﹔所有設區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98.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1.8個百分點,PM2.5年均濃度每立方米20微克,優於歐盟標准……清新福建的“生態優等生”形象,深植人心。

  而這一切,源自多年來一以貫之的生態戰略定力。

  生態治理,繪出美麗新福建

  春江水暖,美麗木蘭溪向著幸福匯流。實施木蘭溪綜合治理,剛剛被寫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有“全國最美家鄉河”美譽的莆田木蘭溪,百裡風光,山川映帶,下游399條內河與木蘭溪互聯互通,形成65平方公裡的“城市綠心”。木蘭溪畔成為莆田宜居、宜業、宜游的新樂土。

  22年前,莆田開啟了木蘭溪流域治理進程。“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水治理”五大系統整治,讓老百姓告別水患,實現了“變害為利、造福人民”。木蘭溪流域治理,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親自擘畫、全過程推進的治水典范。

  作為全國首條全流域系統治理河流,今天的木蘭溪煥發出迷人的風姿。2018年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100%,助力莆田通過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驗收。

  生態治理,久久為功。“舊貌換新顏”的故事在福建大地持續上演,精彩紛呈——

  在長汀,“反彈琵琶”走出生態治理新路子。2020年,“全省最綠縣份之一”長汀,水土流失率降至6.78%,取得水土流失治理的決定性勝利。長汀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份之一,上世紀90年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5次赴長汀實地調研,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持續推動長汀水土流失治理。30多年攻堅克難,長汀人民創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長汀經驗”,實現了“荒山—綠洲—生態家園”的歷史性轉變。

  在廈門,筼筜湖碧波蕩漾、白鷺飛翔,景色怡人。歷經四期綜合整治、歷時30多年,筼筜湖從曾經的臭水湖,蝶變為“城市綠肺”“廈門城市會客廳”。

  在福州,“垂柳人家夾岸幽”的水城美景重現。經過綜合整治,西湖、左海融匯貫通,“大西湖”美景宛若天成﹔致力於全域治理,實行“政府+企業”雙河長制,“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內河網絡,與濱河步道、綠地、串珠公園共同串起幸福生活。

  為了讓藍天重現,為了讓青山永駐,為了讓碧水蕩漾,福建這個“生態優等生”不斷尋求突破——

  持續推進藍天、碧水、碧海、淨土工程,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打好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治戰﹔全面推行河長制,實現省、市、縣、鄉、村五級治水全覆蓋,全省740條河流都有了“守護神”﹔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系統推進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美麗園區建設。

  今天的福建,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淨,“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成為風景線,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大大提升。“十三五”期間,公眾生態環境滿意率首次突破90%,達到91.9%。

  生態改革,蹚出發展新路子

  春光明媚,桃花灼灼,武平縣萬安鎮捷文村一派生機。

  “繼續埋頭苦干,保護好綠水青山,發展好林下經濟、鄉村旅游,把村庄建設得更加美麗,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捷文村農民公園廣場,一塊巨石鐫刻著這段振奮人心的話語。這是2018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給捷文村村民回信的重要指示。

  20年前,處於集體林統一經營的年代,全村164戶村民守著2.6萬畝林地過著窮日子。盜伐成風,屢禁不止。

  唯有改革,才有出路!2001年12月30日,第一本標注著“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和林木使用權歸林農自己所有”的新式林權証,在捷文村誕生了。

  鄉親們深深記得,在推進林改的關鍵時刻,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來到武平調研,作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的歷史性決定,為武平林改一錘定音。在向縱深推進林改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繼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更好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隨后,武平林改實踐模式逐步推向全省,進而上升為國家決策。

  不砍樹,照樣能致富!這場被稱為“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中國農村的又一次偉大革命”的改革讓林農林權明晰到戶,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大膽改、深入試,福建持續推進林業配套改革:在全國率先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讓“社會得綠、林農得利”﹔ 率先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探索林業金融新產品,讓“沉睡的森林”變為“綠色銀行”﹔創新林下經濟發展模式,“點綠成金”讓鄉親們腰包越來越鼓﹔全面推進林長制,讓林草也有專屬守護者……

  改革,改變了大山的命運,蹚出了百姓幸福路。

  下好一枚子,激活生態建設一盤棋!

  2016年,國務院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確定福建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福建,再次肩負改革的重任,為綠色發展探路。

  為了綠水青山,為了殷殷囑托,福建將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進行到底!

  綠色導向,讓綠色政績觀深入人心——

  率先扛起“黨政同責”大旗,2016年起,九市一區黨政“一把手”每年初向省委省政府簽訂生態環保目標責任書,立下年度“軍令狀”﹔對列為限制開發區域的34個縣(市、區)及南平、龍岩、三明、寧德4個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取消GDP硬性考核,重點考核生態質量、扶貧攻堅和城鄉居民增收﹔建立經常性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確立八大類別36項審計評價指標體系……

  綠色布局,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持續優化——

  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將全省陸域國土面積的26.08%劃定為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不可逾越﹔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將各類自然資源統一到土地利用現狀“一張圖”上﹔推進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探索建立共商共管共建的國家公園管理體制……

  綠色價值,用市場活水換來更多青山綠水——

  在山區和沿海分別開展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試點,打通“兩山”轉化通道﹔建立健全環境權益交易體系,林業碳匯交易成交量和成交額均居全國前列,排污權交易累計成交額突破15億元﹔建立全省主要流域全覆蓋生態補償機制,探索汀江-韓江跨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新路子……

  綠色管控,構建高質量生態綜合監管體系——

  省人大常委會先后頒布施行《福建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等20多部地方性法規,率先將“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入地方性法規﹔建成全國首個省級“生態雲”平台,運用大數據實現可靠溯源、精准治污、智慧監管﹔率先實現省市縣三級生態司法機構全覆蓋,建立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無縫銜接工作機制……

  經過3年的探索實踐,中央部署的38項重點改革任務均已制定了專項改革方案並組織實施,其中22項改革經驗向全國復制推廣,為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貢獻福建智慧。

  改革賦能,福建綠意更新、更濃。

  3月15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提出,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翌日,全國首單以遠期碳匯產品為標的物的約定回購融資項目、2000萬元“碳匯貸”就落地南平順昌。

  綠色,鋪就福建高質量發展最美的底色。

  生態紅利,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綠水青山是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3月13日一早,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村民孫桂英家聚集了30多名黨員群眾,全國人大代表、常口村黨支部書記張林順正在為大家宣講兩會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常口村一定要堅定不移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讓生態紅利落到每戶百姓的口袋裡。”張林順的一席話,讓村民們倍感振奮。

  1997年4月11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到常口村調研時說:“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20多年來,常口村黨員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把守好青山綠水作為綠色發展的重點,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帶動村民奔小康。

  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2.6萬元,比1997年增長10多倍﹔村集體收入139萬元,比1997年增長40多倍。守住青山綠水這個“無價之寶”,常口村正向國家4A級景區邁進。

  看得到的高顏值,摸得到的獲得感,“良好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得益於生態文明建設,老百姓在宜居的環境中享受生活——

  “自從家門口建了福道,幸福感噌噌上漲。”67歲的福州老人李躍,每天的“規定動作”就是與愛人攜手漫步福道。全長19公裡的空中森林步道,把綠意送到百姓家門口。扑面而綠,讓人應接不暇。

  “和實生物。”受益的還有翱翔的鳥兒、嬉戲的海豚——

  閩江河口國家濕地公園,越來越多的候鳥如期“造訪”,瀕危珍稀鳥類的保育不斷刷新紀錄﹔雲霄漳江口紅樹林保護區,“海上國寶”中華白海豚年年結伴“打卡”,逐浪鬧春。福建八百裡海岸線水天交匯,鳶飛魚躍,好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風景畫。

  推進“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關鍵還是要堅持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省委書記尹力表示,福建將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在更高起點上推進生態省建設,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質量協同並進。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新征程,再出發!

  打好綠色低碳發展攻堅戰!力爭“十四五”時期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約10%,全省數字經濟規模佔經濟總量超60%,制定力爭碳排放提前達峰行動方案,推動低碳城市、低碳園區建設。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十四五”時期基本消除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重污染天氣,基本消除劣V類斷面和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實現森林覆蓋率提升至67%。

  打好生態文明建設機制創新攻堅戰!進一步完善並推廣39項改革經驗,深化集體林權制度創新,推進生態保護補償、林業碳匯、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旅游。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囑托,福建人民將銘記在心,砥礪前行!(方金春 潘園園 陳旻)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