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鷺島潮涌,木棉似火。“十四五”開局之年,福建廈門的創新引擎活力迸發,推動高質量發展步履鏗鏘。
在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翔安)產業區裡,焊花四射、“鐵臂”高擎,目前國內單體最大、全球領先的第六代柔性屏生產線項目正加快建設。“趕工期就是搶市場!柔性AMOLED(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屏是新型顯示領域主流技術,應用范圍廣,市場需求旺。”廈門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會辦公室主任何存金介紹。
廈門港遠海碼頭,月吞吐近百萬標箱,卻不見工人身影,無人駕駛卡車自動運輸,軌道吊精准抓取貨物。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讓碼頭有了智慧“頭腦”,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今年一季度,廈門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79.86萬標箱,同比增長11.2%。
2017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今天的廈門已經發展成一座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新經濟新產業快速發展,貿易投資並駕齊驅,海運、陸運、空運通達五洲。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加大創新支持力度,優化創新生態環境,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錨定創新,廈門不斷發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育新興產業、打造創新平台、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努力實現發展加速度、質量再提升。
如今,廈門這座高素質創新創業之城活力四射,“一網覆蓋、數據跑路”在各行各業廣泛應用,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全面塑造創新新優勢,更為群眾生活帶來便利。今年一季度廈門交出亮眼成績單: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21.1%,增速居福建省第一,其中規模以上電子行業同比增長23.1%。
——優結構,新動能強起來。
十年磨一劍!全球第一支重組戊肝疫苗、新一代宮頸癌疫苗成功上市。“歷經無數次試驗,我們坐熱了冷板凳,疫苗產業化生產實現突破。”廈門萬泰滄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世成感慨,政策不斷鼓勵創新,企業發展進入快車道,公司年產值大幅增長。
“從無到有,這正是廈門生物醫藥產業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軌跡。”廈門市發改委副主任李曉燕介紹,十多年來,廈門保持定力,精准扶持,久久為功,建設生物醫藥港、打造千億產業鏈。
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數字經濟快速成長,“芯—屏—端—軟—智—網”集聚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逐漸成形。一季度全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1.8%,集成電路產業產值同比增長43.6%,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產值同比增長超100%。
——筑平台,創新要素聚起來。
在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地下10米,有一個近乎“無聲靜止”的世界。無噪音超精密實驗室裡的振動小於數百納米/秒,可在納米尺度下開展新一代能源器件等研發。“市裡已投入1.8億元,與廈門大學打造創新平台——嘉庚創新實驗室,啟動了包括無噪音超精密實驗室在內的多個能源材料研究項目。”廈門市科技局局長孔曙光說。目前嘉庚創新實驗室已形成20余類共60余項高新技術成果,相關產品帶動產值近30億元。
平台集聚創新要素,突破前沿科技,孵化技術成果。廈門瞄准新型材料、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促進供需有效對接,讓創新要素在平台裡發揮集聚效應。目前全市引進建設9家重大創新平台,預計3—5年內孵化超過100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40家省市級新型研發機構。
——優生態,創新服務體系更完善。
堅比鋼鐵、細如發絲、散熱導電性能佳,石墨烯材料應用前景廣泛。廈門國家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圍繞石墨烯產業鏈,全周期服務上下游企業成長,實現點“墨”成金。“高新區成立火炬石墨烯孵化器,為企業創新提供投資基金、設備共享、技術指導等精准服務,讓‘種子’在優良的創新環境中發芽。”廈門國家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總工程師倪杰介紹。
“一窗通辦、半天辦結、零收費”,不少市場主體感嘆高新區的貼心服務。廈門國家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正是通過服務創新舉措,匯聚各類創新創業資源,全區擁有了4家國家級孵化器,21家國家級眾創空間。去年淨增企業2236家。
——強幫扶,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政策助力,激發企業創新動力。今年以來全市企業累計獲得各類獎補資金6.57億元。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產業鏈協同攻關,碳化硅功率器件、5G高頻芯片等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機制創新,基礎研究加大投入。在具有顯著優勢的生物制品和海洋科學領域布局建設創新實驗室,打通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技術之間的各個創新環節,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
——促開放,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在廈門自貿片區新科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車間裡,一場飛機發動機維修“手術”正在實施。“我們80%的客戶來自海外,目前年維修量可達50—60台。”公司高級財務經理胡浩岩介紹,今年隨著對進口航材免征關稅等優惠政策落地,企業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加大。
支持海關特殊監管區外飛機保稅維修試點、跨境電商綜試區、汽車整車進口口岸……自貿片區先行先試、大膽探索,累計推出476項重點試驗任務。“我們對標國際規則、大力推進投資貿易便利化,優化營商環境,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熊衍良介紹。
傳承精神財富,助力創新發展。當前,廈門市黨史學習教育如火如荼。全市組織700多支、4000余人的理論宣講輕騎兵深入基層開展巡回宣講,征集推送的151個黨史宣講課程已被“點單”2000余次,直接受眾11萬余人次,轉播、點播受眾40余萬人次。
海風海浪依舊,舊貌已換新顏。從經濟特區“開荒地”到創新發展“試驗田”,廈門矢志不渝堅持創新驅動,推動高質量發展,正在揚帆破浪前行。
《人民日報》( 2021年05月13日 第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