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探訪福建“非遺”技藝:一尺長香濃縮萬裡海絲路 傳承發展出百億產業

陳藍燕 林東曉
2021年11月25日08:12 |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

第44屆世遺大會在福州落幕后,中辦國辦印發意見要求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証,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為此,人民網福建頻道推出探訪福建非遺技藝系列報道,展示福建歷經代代傳承與發展的非遺技藝,以助力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

晒香。康慶平攝

歲末,閩南及東南亞地區進入用香旺季,趁著連日來的大晴天,泉州永春縣達埔鎮各香廠的工人們正忙著晒香,迎接銷售旺季到來。

永春香,俗稱“永春漢口神香”,香品蜚聲海內外。據統計,全世界每三根香,就有一根來自永春達埔。

永春香制作技藝傳承人蒲良宮在制作原材料。張文慶攝

沁人肺腑的香,自古以來就頗受人們的喜愛。據史料記載,在中國古代,焚香被譽為“十大高雅之首”。

特別是在宋元時期,文人雅士甚至認為“無香何以為聚”。就在此時,阿拉伯香料沿著“海上絲綢之路”,跋涉萬裡,與中國傳統香文化在福建永春相遇了。到了清初時期,兩種香融合孕育出了一縷獨有的幽香,傳承至今。

稱重。張文慶攝

300多年來,永春香已形成自身獨特的制香技藝,2017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1年被列入國家級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永春與廈門、廣東新會、河北古城並稱為“中國四大制香基地”。

蒲良宮是永春香制作技藝傳承人,同時也是旅居泉州的阿拉伯人后裔。蒲良宮的祖先原是阿拉伯香料商人,至明末清初時已定居泉州地區多年。1646年,蒲氏由晉江東石遷居到永春達埔漢口村,同時也將阿拉伯制香技術融入中國傳統香文化,改良創造出了永春香。如今,這一技藝傳至蒲良宮已是第10代。

制香。康慶平攝

作為中外文明交匯的產物,永春香頗為講究“手藝”。沾水打底、展香、掄香、切香、染香、晒香、跺香……一尺長的永春香背后,經歷了十多道工序的層層疊加。

蒲良宮仍然沿襲著數百年前祖先留傳下來的制香技藝,連制香的器具還是百年前的那一套,搓香粉時浸水的陶瓮,已經用了150多年。

制香。張文慶攝

蒲氏代代相傳聞香、品香、配香、制香的技藝。在蒲家,5歲接觸香料,9歲學習制香……每一代人基本都按照這樣的步驟,開啟傳承之路。

蒲家祖傳香方採用天然香料和中草藥配制而成,品種繁多,按香型可分為奇楠香、沉香、檀香、蘭花香等上百種,按形制則可分為竹簽香、盤香、塔香、香囊、香粉等。而“草本蘭花香”,則要用到36種原料。

展香。康慶平攝

據蒲良宮介紹,一款上等的香品,短時間是不可能調制出來的,有時候需要兩三代人的反復調試,才能做出經典的香。

“不管賺多賺少,都要把老祖宗的技藝傳承下去,這是我們祖祖輩輩共同的理念。”蒲良宮如是說。蒲氏的“尋香之旅”,還要一代一代走下去。

掄香。康慶平攝

永春縣文化館負責人周梁泉介紹,永春香制作技藝現已有省、市、縣三級非遺傳承人20人。其中包括省級傳承人3人,市級傳承人4名,此外還有13名縣級傳承人。

近年來,在堅守傳統制香技藝,注重傳承的同時,永春香不斷加強產品創新,推動香業市場多元化,助力產業蓬勃發展。

切香。張文慶攝

據了解,永春縣已建成1200畝中國香都香品產業園,擁有制香企業近300家,重點香企年產值均超億元,從業人員達3萬人,產品種類達300多種,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2020年,全縣香產業產值達102億元。

“十四五”期間,永春香產業將按照“一二三”產業融合要求,出台香產業發展優惠政策,結合永春地道香料香藥材,研究開發香料、精油等芳香產業,做大香品市場,形成香產業發展集群。到2025年,實現香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50億元。

晒香。康慶平攝

晒香。康慶平攝

晒香。康慶平攝

晒香。張文慶攝

晒香。張文慶攝

永春香產業園區一期。康慶平攝

探訪福建“非遺”技藝系列報道:

傳承400多年,72道工藝,制作出“紙中絲綢”

無釘無鉚的木拱橋 屹立百年不倒

千年雕版印刷術 融入時代精神講好中國故事

一片綠葉的保護、傳承 帶動貧困縣“轉身”成為“全國百強縣”

被西方譽為“東方黑寶石”的脫胎漆器,如何延續百年輝煌?

一張彩紙、一把剪刀 “指尖乾坤”繪就珍貴藝術品

(責編:林東曉、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