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福建省漳浦縣:綠色發展村庄美 黨群合力大埔興

2021年11月26日16:17 |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小字號

福建省漳浦縣綏安鎮大埔村位於漳浦縣城東部7公裡,全村共458戶,人口1912人,主要產業有荔枝、火龍果、青棗等水果、蔬菜、糧油作物、花卉、鄉村旅游等。

近年來,大埔村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致力於打造“古朴靈動、生態宜居”的文化創意古村落,帶動百姓富裕增收,全村和諧穩定發展。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6萬元,村集體收入13.1萬元,並獲“第六屆全國文明村”“福建省森林村庄”稱號,此前還相繼獲得“2019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2018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2017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等稱號。

福建省漳浦縣大埔村民俗館仿古街。漳浦融媒體中心供圖

健全組織強堡壘 引領建設定航向

大埔村黨總支不斷強化自身建設,夯實戰斗堡壘,凝聚各方力量,有力推動基層黨建與新農村建設同步發展。

夯實基礎“能”帶跑。為進一步提升黨組織自身組織力,將原先村黨支部升格為黨總支,增設三茂農業和興埔旅游公司兩個非公企業黨支部,共有共產黨員53名。該村積極延伸黨建觸角,實現組織建設與產業發展“無縫對接”。嚴抓制度建設和隊伍建設,著力打造一支立場堅定、素質過硬的黨員隊伍。2019年6月,大埔村黨群活動服務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總建筑面積2250平方米,總投資565萬元。該黨群活動服務中心一層設置店面4間,年租金收入8萬元。

福建省漳浦縣綏安鎮大埔村,火龍果基地工人正在採摘。林曉毅攝

密切干群“會”帶跑。黨總支堅持“抓兩頭促中間”工作法,切實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著力引導農村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積極參與到村庄建設、平安志願巡防、鄉村衛生管理等工作中,合力共筑平安鄉村。在大埔村文化古村建設中,主動爭取黨員和貧困戶的支持與配合,通過作表率、勤幫帶,帶動中間普通群眾主動配合拆遷工作,舊村改造得以平穩高效推進。結合精准扶貧工作,實行“1名支委+1個黨小組+1戶貧困戶”聯系幫扶機制,黨員主動到貧困戶中進行點對點服務,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創新管理跑得“遠”。進一步完善“黨組織+黨員+協會組織”的管理模式,通過靈活設立便民服務點,記好“民情日記”等方式收集村情民意,定期召開總支委會匯總篩選建設性意見,通過“一事一議”提交村民大會討論。發揮黨員的領頭雁作用,為無職黨員設立責任區、示范崗,協助做好治安調解及環境衛生、餐飲民宿的監督管理等工作。加強對村老人協會、理事會等協會組織的領導,充分發揮離任村干部等“老人家”的威望,組建“紅袖標”服務隊,為文創古村的建設“添磚加瓦”。

綠色發展村庄美 上下齊心產業優

大埔村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引導村民通過土地入股、黨支部+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大力發展高優農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實施產業轉型,淘汰落后養殖業。全村堅持綠色發展、綠色興農,引導、鼓勵、幫助養殖戶轉產轉業,逐步淘汰散養戶、非規范化生豬養殖12戶、牛蛙退養11戶,進一步提高村民收入,不斷優化了人居環境。昔日養豬大戶翁耀東在村黨支部的勸說和幫助下,改行從“養豬能人”變成“種植明星”,年收入20多萬元。

福建省漳浦縣綏安鎮大埔村,三茂農業工人正在勞作。林曉毅攝

科學整合資源,做強現代農業。依托連片土地資源優勢,大棚種植高優果蔬210畝,並配套建設3500立方米的蔬菜基地冷鏈保鮮庫。建設450畝蔬菜、百香果、提子、小西紅柿等採摘觀光體驗基地,通過舉辦民俗游園、親子採摘、拓展訓練等特色活動,將特色農業採摘體驗融入鄉村旅游整體路線,實現每畝增收1.6萬元。同時利用“送教下鄉”、與福建農科院等部門開展共建等方式,幫助農戶掌握大棚種植、無土栽培等新技術及病虫防害等實用知識,提升農戶農業生產科學化水平。

三動員全民參與,做活鄉村旅游業。成立了興埔旅游管理公司,有效整合全村旅游資源,做強、做大品牌。引導整合小、散餐飲業,集中開辦“農家樂”,鼓勵農戶利用自種果蔬、土豬肉等,運用“古早”烹制方式制作原生態美食,制售伴手禮。不定期舉辦旅游業務培訓提升服務質量,通過“聯網+集客”宣傳打響知名度。

強化環境治理,建設生態宜居村。全村已建設標准公廁3座,村民三格化糞池改造355口,整治拓寬村主道及兩側綠化。建設垃圾分類亭,分設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廚余垃圾、有毒垃圾四個衛生桶﹔建設垃圾中轉站,購置吸污淨化車。進一步完善污水垃圾處置體系,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徹底整治排水溝坑塘、溝渠等農村黑臭水體,做到了農村生活污水達標排放,生活垃圾日產日清,衛生保潔常態化、制度化。

夯實黨風育民風 激活文化潤民心

大埔村堅持對群眾既要“富之”,更要“教之”的道理,引導幫助群眾既富“口袋”,也要富“腦袋”。

扮“靚”文化建設主陣地。堅持黨風帶民風、帶家風,以挖掘閩南文化內涵為突破口,精心構筑文化建設主陣地,創建精品文化載體,讓文化建設入“眼”、入“耳”、入“心”、入“魂”。修繕“同字體”閩南古民居,打造集黨員教育、廉政教育、國學教育、家訓傳承、實用技術培訓等為一體的綜合教育基地﹔因“厝”制宜,手繪100多幅壁畫、簸箕畫,傳播傳統文化﹔收集彩繪衣櫥等數百件民俗舊物,分門別類打造大埔民俗文化館,讓群眾記得住“鄉愁”。

福建省漳浦縣綏安鎮大埔村村部。漳浦融媒體中心供圖

唱“響”文化建設主旋律。利用“古厝”的古韻,開辦國學公益講堂,要求組織多名熱心教師、國學愛好者免費宣講傳統文化、民俗文化,至今已惠及聽眾5000多人次﹔開辦“幸福農家”系列公益講座,揚起一股“講和諧、樹家風”的熱潮﹔在村“仿古一條街”推行“無人售貨、微信支付”消費模式,引導群眾以“誠”為本,堅守誠信美德。

用“活”文化建設新元素。積極探索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多元模式,多方籌措,累計投入2千多萬元,建設“荔海公園”和文體中心,並組織開展農民趣味運動會、廣場舞友誼賽、老人八音演唱等富有鄉土特色的文體活動,進一步豐富了村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做好本土特色文化的推廣,舉辦閩南經典民俗和民間藝術體驗活動,讓游客參與其中,感受和傳承閩南文化。大力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將各自然村每年4次的民俗節日縮減為每年1次1天,每年可節約開支460多萬元,培育文明節約新風尚,破除鋪張浪費舊習俗,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有力精神支撐。(邱楓 林曉毅)

(責編:陳楚楚、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