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湖裡法院建立訴源治理“分洪閘”機制 今年以來“萬人成訟率”下降19%

2019年以來,訴前化解糾紛數年均增長40%以上,司法確認案件數連續三年居廈門市首位﹔今年以來,轄內“萬人成訟率”由2021年上漲27%轉變為下降19%,由全市增幅最大轉變為降幅最大……
近日,廈門市湖裡區訴非聯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通報該區訴非聯動、訴源治理的工作情況。因深入推進訴非聯動、訴源治理工作並取得顯著成效,廈門市湖裡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湖裡法院)受到肯定。
“這一成績得益於建立起訴源治理‘分洪閘’機制。”湖裡法院工作人員介紹,受防洪防汛中設立分洪閘以削減洪峰流量和水位、保障下游河道安全的啟發,湖裡法院在推進訴非聯動、訴源治理工作中,通過設置一道合理有節的“分洪閘口”,並借助多部門協調聯動力量,將部分可以分流的案件通過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化解於訴訟之外。
特邀調解員在線調解。湖裡法院供圖
日前,來廈務工人員劉先生來到湖裡法院,欲起訴單位拖欠工資並以各種理由拒付勞動報酬。后經法院工作人員引導選擇訴前調解,在不到一周時間,他與單位順利達成調解協議,並結清勞動報酬。
“訴前調解比訴訟程序簡便、節奏快。”工作人員介紹,訴前調解由專業調解員主持雙方調解,調解期限不超過30日,且訴前調解階段無需預交訴訟費,調解成功后可申請司法確認,也無需再繳納訴訟費用。
近年來,湖裡法院更加注重“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緊盯人民群眾“打官司”過程中的急難愁盼問題,全力推動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2020年9月,湖裡法院率先引入一家專業從事民商事糾紛非訴解決的民辦非盈利性組織派駐調解團隊,探索構建“法院+民非組織”協同社會化訴前調解新模式。截至目前,已推動47家基層治理單位入駐在線調解平台,今年1月至今,訴前成功調解多達1130件。
湖裡法院法官在線進行司法確認。湖裡法院供圖
不僅如此,湖裡法院還依托人民法院調解平台和自主研發的“全在線”訴訟平台,推行“一站式”在線調解模式,實現平台在線委派調解、特邀調解員在線調解、法院在線指導、調解協議在線簽署、法官在線審查司法確認申請、立即出具司法確認裁定書等“一條龍服務”,有力促使眾多案件當事人採用訴前調解方式解決糾紛。同時,在“全在線”訴訟平台的基礎上,該院近年來不斷推進智慧法院建設,全面推廣在線多元調解平台運用,激活“總對總”在線訴調對接資源庫,通過便利的在線調解,打破地域屏障,解決跨地域糾紛的化解瓶頸,著力為人民群眾提供了分層次、多途徑、高效率、低成本的糾紛解決方案,“真正實現通過線上引流,將矛盾糾紛解決在雲端。”
糾紛治理既要“治已病”,又要“治未病”。據介紹,湖裡法院推行“一案一治理”舉措,加強對訴訟高發領域、新類型糾紛以及社會治理動態和熱點問題等分析研判,針對部分案件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及時向相關單位發出司法建議,督促其改進經營管理模式、完善規章制度,從源頭上“減流”,降低同類案件發生率。
此外,在深化“訴源治理”中,該院還通過挑選典型案件進行示范性訴訟,以及針對矛盾尖銳的糾紛進行示范性調解、裁判,助力調解組織以示范性案例為參照推動其他糾紛成功化解,以實現“判一件,結一片”的效果。據統計,通過部門聯動、示范性調判、風險預判等綜合施策,今年1月以來,湖裡法院實現訴訟減量,車輛租賃合同糾紛、勞動爭議、物業服務合同糾紛分別同比下降72.45%、42.74%、32.77%。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湖裡法院有關負責人表示,建立訴源治理“分洪閘”只是一個良好的開始,該院將堅持推行、完善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堅持重心再下沉、糾紛化解端口再前移,主動融入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多維度、多層次推動訴源治理,切實為人民群眾打造矛盾糾紛終點站,最大程度減少群眾的訴訟參與風險。
來源:廈門市湖裡區人民法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