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讓大黃魚游出產業富民新高度——寧德蕉城區大力實施“國魚計劃”

2022年11月23日17:08 |
小字號

《海上示范養殖》。彭高盛攝

海上示范養殖。彭高盛攝

素有“國魚”美譽的大黃魚是我國傳統“四大海產”之一。多年來,寧德蕉城區作為“中國大黃魚”之鄉,積極把發展大黃魚產業作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標志性工作來抓,通過提質養殖、做深加工、拓寬市場、打響品牌,不斷探索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續寫著“國魚”新傳奇。

中國“大黃魚之父”劉家富帶領博士研究生深入探研大黃魚生長奧秘。許少華攝

中國“大黃魚之父”劉家富帶領博士研究生深入探研大黃魚生長奧秘。許少華攝

攻克難關 人工育苗獲成功

在閩東,“無酒不成席,無魚不是宴”。大黃魚豐收的季節,蕉城千門萬戶都飄溢著魚香。清煮、清燉、紅燒、油煎、油炸、生炒、鹽漬,滿桌黃魚盛宴,道道膏腴鮮香。

然而,在上世紀70年代末,因過度捕撈,野生大黃魚瀕臨枯竭,一度被炒出天價,在百姓餐桌上再難覓蹤跡。

於是,以劉家富為首的一批閩東水產科技人員隨即行動起來,萌生了人工繁育、拯救大黃魚資源的設想。“我們深知大黃魚資源對漁民的重要性,這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捕撈對象,而作為漁業科技工作者,我們也不希望‘國魚’的消失。”劉家富說。

《大管增殖放流》。許少華攝

大管增殖放流。許少華攝

1985年,“大黃魚人工育苗初試”立項,首獲海上人工授精、室內育苗和野生魚保活、馴養成功﹔1990年實現了百萬尾規模的大黃魚批量育苗,開啟了全人工養殖大黃魚的先河﹔1995年底,大黃魚秋季批量育苗、網箱與土池養殖等技術“硬骨頭”被全部啃下,蕉城乃至寧德地區掀起了一波大黃魚養殖熱潮,並於2000年基本實現了大黃魚養殖產業化。

人工養殖技術從無到有,千金難買的大黃魚,不僅重新“游”回百姓餐桌,更是“解鎖”了閩東脫貧密碼。這條“脫貧致富魚”“產業振興魚”,全產業鏈產值超百億元,帶動了諸多相關行業發展和30萬勞力就業,促進了閩東及沿海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

《大黃魚之故鄉》。陰亮攝

大黃魚之故鄉。陰亮攝

乘勢發力,蕉城區積極在培育種苗上下足功夫,依托福建省國家級官井洋大黃魚原種場及大黃魚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大黃魚遺傳育種中心和全國現代漁業種業示范場等研發平台,初步搭建了原良種繁育體系框架,培育了一批創新型企業,在大黃魚健康苗種繁育、工業化循環水養殖、新型漁業裝備研發制造、產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儲備了實用新型的科研技術成果,並積極開展增殖放流活動,有效加強大黃魚資源生態修復,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

“如今,蕉城的大黃魚人工育苗與養殖技術已居國內領先水平,年培育大黃魚苗已達15億尾,佔全國的45%以上。在積極主動承擔一大批國家、省級科研項目和技術推廣項目的同時,我們還常年舉辦大黃魚技術培訓班,已培養漁業科技人員300多人。”蕉城區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吳志國說。

《海上新田園》。柳明格攝

海上新田園。柳明格攝

海上整治 魚躍天湖續傳奇

在產業加快發展的另一面,粗放式養殖造成大黃魚病害頻發,讓海洋生態亮起“紅燈”:四處漂浮著殘破不堪的木板、泡沫和浮球,嚴重“白色災難”滋生了自然景觀受損、海洋生態惡化、漁業效益低下、安全隱患增多等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

如何重現“海清水淨”的海上“浮城”風光?加快海水養殖產業轉型升級,建設安全、高效、綠色、優質的現代水產養殖業,成了蕉城區現代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2018年,一場轟轟烈烈的“藍色土地革命”在被譽為海上天湖的三都澳海域迅速展開。蕉城區下定決心推進海上養殖綜合整治,科學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和養殖區,將生態保護紅線內海水養殖全部清退,大力推進養殖設施改造,全面淘汰木質漁排、泡沫浮球、塑料瓶等傳統養殖設施,用環保塑膠制成的深水抗浪網箱、新型小網箱和空心浮球進行改造升級,並將網箱養殖業向外灣甚至風浪較大的外海海域發展,打出了一套促進漁業轉型升級的改革“組合拳”,累計升級改造漁排塑膠漁排27593口、深水大網箱593口,清退漁排28.19萬口、貝藻類6.2萬畝,清理泡沫浮球119萬個。

《海上圓舞曲》。葉先設攝

海上圓舞曲。葉先設攝

立足“全面清”,聚焦“規范養”,突出“長效管”,蕉城探索走出了一條依法養殖、環保養殖、科學養殖的發展路子,改善了海洋生態,恢復了用海秩序,更提升了養殖質效。遷入“新家”的大黃魚價格一度由每斤11元漲至每斤13元,預計今年養殖產量將超7萬噸、總產值超30億元。

眼下,蕉城區正在著力做好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后半篇”文章:打造蕉城白基灣、大灣、秋竹等三片綠色健康網箱養殖示范區,鞏固清海成果﹔建立售前預檢、抽檢、溯源為一體的監管體系,全過程嚴把“質量關”,推廣健康養殖模式﹔推廣“海上網箱養殖管理社區”模式,逐步完善海上巡診服務平台、快檢點、漁醫院分院及巡診點建設,保障大黃魚質量安全。

《碧海藍天醉牧場——三都澳白基灣》。李民雄攝

碧海藍天醉牧場——三都澳白基灣。李民雄攝

“目前,我們已在三都澳白基灣海域率先成立了全市首個‘海上社區’和海上巡診中心,並計劃在三都鎮城澳村設立門診部,構建岸上門診、海上巡診與遠程診療相結合的魚病防控服務網絡,定期開展病害防控、藥殘檢測、產地檢疫及魚病診斷服務。”蕉城區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魚躍人歡,鑲嵌於碧海藍天之間的“海上田園”,已奏響嶄新的樂章。僅去年,全區大黃魚養殖產量達6.8萬噸,同比增長3.60%,總產值達28.19億元。

“國魚”山海經。陳寧攝

“國魚”山海經。陳寧攝

“鏈”上開花 融合發展邁新程

生態養殖持續發力之余,“增產不增收”怪圈卻頻繁出現。如何破解?蕉城區通過全產業鏈“多點開花”,逐步實現大黃魚“國魚”享譽全國、游向世界。

今年5月18日,寧德大黃魚“深水瓜”品牌正式亮相,首批價值60多萬元的新鮮“深水瓜”大黃魚從蕉城發往杭州、上海、廣州、深圳等全國各主要銷售市場。

“作為運用深海網箱養殖的大黃魚,‘深水瓜’品牌是在寧德大黃魚區域公用品牌的基礎上,根據大黃魚養殖區域,細分產品品質、市場定位,精心打造的系列品牌之一。”蕉城區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隨著大黃魚品牌影響力逐年增大,寧德大黃魚品牌體系已初步形成,全區大黃魚企業擁有普通商標576件,其中中國馳名商標4件,產品銷售網絡遍布全國各地,並出口韓國、美國、加拿大、南非等國家和港澳台地區。

大黃魚加工。謝書秋攝

大黃魚加工。謝書秋攝

為了滿足大眾需求,蕉城區瞄准預制菜市場,著力在加工鏈上持續深耕。目前,全區共有大黃魚加工企業72家,大黃魚加工生產線有40多條,加工冰鮮大黃魚、條凍大黃魚、鮮鹵大黃魚、半干大黃魚、鹽漬大黃魚、糟黃魚、“三去”大黃魚、黃魚鯗等8個系列產品,共90多個品種。

“大黃魚預制菜都有經過嚴格的抽檢,無需再進行洗殺,而且口味豐富,烹制方法快速簡單,給消費者帶去了許多便利,深受大家的青睞。”金盛水產常務副總經理尤信鈴說。

同時,在銷售渠道上,蕉城區大黃魚企業不僅積極拓寬線下平台,成功入駐沃爾瑪、新華都、永輝等大型超市和全國各大水產批發市場,還主動搭上“互聯網+”的快車道,在2021年度電商銷售額1.3億,同比增長5%。

深海大黃魚養殖。陳澤珍攝

深海大黃魚養殖。陳澤珍攝

不僅如此,蕉城區還作起了“海文章”,吃上了“旅游飯”,陸續打造出了白基灣海域新型塑膠漁排養殖示范點、三都島萬畝貝藻類養殖示范片區和秋竹前沿海上田園綜合體項目,並在白基灣海域建成全省首個漁排“風光儲微電網”示范項目,為海上生產生活輸送源源不斷的綠色能源。

昔日的“海上棚戶區”已變成“海上田園觀光帶”,碧海藍天、漁舟唱晚的海灣美景吸引了如織游人紛至沓來。僅2021年,全區海上旅游人數達46萬人次,同比增加13%﹔旅游收入達3.68億元,同比增加11%。

“我們正抓緊推動斗姆島民宿﹑海關文化等項目建設及‘國魚’宴品鑒體驗,致力於打造海上觀光、攝影、民宿、垂釣、體驗式捕撈等漁旅融合新業態,希望大家常來蕉城走一走、看一看,領略蕉城‘國魚’文化。”蕉城區文體旅局局長諶基順說。

清海清出航道寬——三都澳海域。李民雄攝

清海清出航道寬——三都澳海域。李民雄攝

靠海吃海念海經。一條集育苗、養殖、加工、物流、銷售、出口的大黃魚全產業鏈已初步形成,為蕉城經濟社會發展打造出高質量發展“藍色引擎”。當前,蕉城區正大力實施“國魚計劃”,打造集種業、養殖、加工、市場、科研、文旅融合於一體的“中國大黃魚之都”,讓這尾“國魚”游出產業富民新高度。(周思穎)

(責編:江葦杭、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