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建邵武市:探索“兩山”轉化新路  唱響“邵武是個好地方”

2022年11月25日14:14 |
小字號

11月19日,在江西南昌舉行的第十屆中國生態文明論壇上,來自福建的邵武市委書記陳顯卿從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手中接過了授予邵武市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牌匾,並作了交流經驗典型發言。這是繼1997年獲評首批“國家環保模范城市”、2016年在全省率先獲評“國家生態市”、2020年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后,邵武市獲得的第四個國家級生態環境領域綜合性榮譽。

邵武是如何獲此殊榮?綠水青山間一個個生動實踐和創新做法便是最好的答案。

近年來,邵武堅持以“1123”發展要求為抓手,主動融入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積極探索“兩山”轉化新途徑,全市上下和衷共濟,聚力唱響“邵武是個好地方”的協奏曲,為山區城市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邵武智慧”。

創新“邵武機制” 守護一方山水

11月22日,南平市首個零碳公園在肖家坊鎮建成。公園的logo採用廢棄瓶蓋打造,傳遞變廢為寶、低碳生活的理念。近年來,鎮裡圍繞“邵武是個好地方 康養就去肖家坊”建設目標,動員全民參與環境整治,共同建設青山永駐、綠水長流的生態環境,讓山水林田成為人民增收致富的“錢袋子”,實現美麗幸福雙提升。

肖家坊鎮打造零碳公園是邵武創新守護綠水青山機制的一個縮影。

俗話說,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創建“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為此,邵武市強化生態文明頂層設計,把機制創新作為核心任務來抓,成為創建工作的“牛鼻子”。

健全目標共進責任共擔機制,構筑“黨委政府推動、人大政協監督、部門企業擔責、鄉鎮街道配合、全民積極參與”的責任體系。健全實化運作項目推進機制,邵武立足武夷山國家公園南大門定位,主動融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策劃生成50項、總投資235.3億元的環武夷山發展帶儲備項目。健全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機制,堅持群眾主體地位,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活動,創新“懲治·修復·聯防·教育”四位一體生態司法模式,探索建立“補種復綠”機制。創建以來,對個人毀林現象,發出28張林木補種監管令,復綠補種毀林面積近2000畝﹔對企業毀林和毀水現象,發出4張替代生態修復監管令,即對毀林或毀水現象一時無法修復的情況,採取替代補償修復。一家企業因設備老化導致廢水外泄,造成河水污染,監管部門要求當事人作出在富屯溪增殖放流9萬尾魚苗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

邵武市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還開啟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修復、生態金融、生態市場、生態工業等六大模式,全方位、多渠道保護一方綠水青山,厚植綠色生態本底,鞏固綠色生態優勢。

打造“邵武樣板” 發展富民產業

思深以致遠,謀定而后動。作為“兩山”基地,如何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相互轉換,推行“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一直是邵武探索和發力的核心課題。

邵武有林地面積337.6萬畝,森林覆蓋率78.95%,活立木總蓄積2477萬立方米,是閩北的“林海糧倉”。市委市政府通過科學引導,充分利用森林空間,發展林下經濟,實現“不種樹也致富”。目前,全市林下種植中藥材面積達2.65萬畝﹔現有二都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1家,肖家坊省級森林康養小鎮1家,雲靈山、天成奇峽省級森林康養基地2家,邵武蔚藍、將石保護區等森林人家20家。

同時,還利用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綠色制造產業,充分發揮新材料技術含量大、附加值高、低污染、低能耗、綠色化等特點,與中科院海西研究所、中國兵器工業204研究所、福州大學簽訂戰略協議,引進三愛富、新宙邦等5家全球氟新材料領域前20強企業入園,推動遠翔新材料成功在創業板上市,全力打造新材料500億產業集群。

“好生態育出好產品”。邵武堅持“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用好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等平台優勢,抓好煙葉、種業、中藥材、茶葉、水稻等特色農業,培育無公害農產品17個,綠色食品19個,有機食品16個,地理標志認証12個,撬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金杠杆”。

開拓“邵武模式” 注入文化內涵

雖然山路崎嶇,但每逢節假日,金坑鄉總會迎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瞻仰革命遺址,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前村民種的東西要運到邵武賣,現在游客多了,在家門口就賣完了。”提起金坑鄉這兩年的變化,村民李建貞深有感觸。

金坑鄉的變化得益於當地以生態綠色為底本,注入紅色文化內涵實現“兩山”轉化的“邵武模式”。

金坑鄉是革命老區鄉,近幾年累計投入1.3億元用於提升鎮區綠化建設。在保持老街區歷史風貌的前提下,對文昌閣、東方縣蘇維埃舊址等紅色遺址進行修繕,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完善,吸引眾多游客往來游玩,為金坑經濟發展蓄勢賦能。

以綠色為依托,注入古鎮文化的和平鎮,是“兩山”轉化的生動寫照。近年來,邵武以文化為驅動,將“書院文化”作為解讀古鎮的文化密碼,深入挖掘“書院精神”﹔以全國傳統武術大賽為龍頭,打響張三豐太極文化品牌﹔以“尋根”為主題,成立邵武黃峭后裔聯誼會,舉辦“峭山文化節”“峭公文化高層論壇”等活動,擴大對外交流,吸引國內外游客前來打卡。

邵武立足生態美景和歷史文化特色,結合各種文化資源分布特點,採取分區打造、分步建設、串珠成鏈的方式,成功打造出肖家坊森林康養小鎮、桂林詩畫小鎮、水北體育小鎮、和平古鎮等特色小鎮,讓游客在這裡感受濃郁的鄉愁,感悟厚重的歷史。在打造中,邵武充分尊重歷史賦予景區的傳統文脈,為打通致富動脈奠定堅實基礎,讓越來越多的村民進軍文旅市場,吃上“生態飯”,推動“好風景”走向“好經濟”。

“顏值與內涵齊飛,美麗與發展共贏。”邵武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擦亮“邵武是個好地方”城市名片,持續積累“兩山”理論實踐的“邵武經驗”,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邵武貢獻”。(鄧賢龍 劉建飛 陳一沿)

(責編:易雪妍、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