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寄托對已故親人哀思的節日,也是重溫民族記憶、緬懷英雄的日子。濱水社區實踐站、鐵山社區實踐站向居民推送“革命烈士網上紀念館”、“戰疫英雄追思堂”小程序、“雲上嘉庚-陳嘉庚紀念館”平台,鼓勵大家在線點蠟燭、寫寄語來禮敬先賢﹔黃庄社區實踐站引導小朋友制作黃菊花、表演手語舞、書寫英雄故事,向英烈致敬﹔在園博社區實踐站,青少年們在社工引導下分角色吟誦英雄贊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激發愛國熱情。
線上線下結合弘揚傳統文化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清明將至,鐵山社區許多家庭傳出了琅琅的讀書聲。這是鐵山社區實踐站發起的“追思懷古,禮贊清明”的線上活動,通過吟誦、書寫清明相關詩歌,表達對先人的追思﹔而在杏北社區實踐站,線上清明知識問答也如火如荼開展,讓居民學習清明的由來、發展和各地清明習俗,以及相關民間諺語、古文詩句,營造了濃厚的傳統節日氛圍。
據了解,各實踐站挖掘清明民俗文化,採用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開展各項活動,不僅弘揚了傳統文化,也豐富了居民的節日文化生活。目前這些活動已在陸續開展中。
品嘗春卷、清明粿,是富有閩南特色的清明食俗。近日,岑西社區實踐站發出清明美食征集令,鼓勵居民在家制作春卷、清明粿,並拍攝照片和視頻投稿參賽。安仁社區實踐站精心組織了少量親子家庭一起包春卷,送給堅守小區防疫一線的工作人員,不僅弘揚了閩南傳統文化,也為“愛心廈門”建設添磚加瓦。
慎終追遠、傳承良好家風,是清明節的意義之一。銀亭社區實踐站舉辦“講家庭故事,傳優良家風”清明主題活動,引導孩子們制作宮燈、朗誦英雄頌、抄寫清明相關詩詞、講述家風故事,引導未成年人緬懷先賢、銘記先烈事跡,弘揚良好家風家訓、增強愛國熱情。
因地制宜開展活動充實居家文化生活
疫情改變了生活方式,集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也適時而動,改變服務方式,尤其是在各大節慶、假期,積極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開展音樂、舞蹈、手工、書畫、科普、閱讀與朗誦、健身保健等線上活動,充實居民生活。
雖然疫情期間無法聚會,但元宵佳節這天,西亭社區的居民們通過一場“雲晚會”“大團圓”了。在實踐站的積極“搭台”下,孩子們紛紛在居民微信群裡秀歌喉,《龍的傳人》《歌唱祖國》《讓世界充滿愛》等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歌曲,讓鄰裡歡慶元宵,也為抗疫一線的醫生、社區工作者“打Call”。
植樹節期間,寧海社區實踐站利用鄰近海岸、孩子們熟悉紅樹林的優勢,開展線上“紅樹林科普知識”,提高居民愛護紅樹林、保護海岸線的意識。而在岑東社區實踐站,社工們陸續收到了居民發來的陽台綠植照片,這是他們參加“最美陽台”活動的成果,一抹抹綠意為這個春天增添了生機。
“3·8”國際婦女節這天,三秀社區實踐站開展手工制作短視頻教學,讓孩子們親手制作花瓶等,送給親愛的媽媽﹔葉厝社區實踐站鼓勵小朋友們在家打掃衛生、整理床鋪,主動為媽媽分憂。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藝品,一句句充滿愛意的祝福,代孩子們向“女神”表白,增進了親子感情。
此外,各實踐站還邀請心理咨詢師為家長們上課,引導孩子們在家有規律地學習,給親子關系開“心理處方”﹔鏈接跆拳道、瑜伽等教練資源,推出體能自修線上打卡活動,帶領居民們居家鍛煉,養成自律生活習慣﹔舉辦手抄報、書畫大賽,豐富日常生活。(廈門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林桂楨 通訊員 許啟明 黃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