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福建:“三茶”統籌,走好鄉村振興路

2022年03月15日08:14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三茶”統籌,走好鄉村振興路

  

燕子窠生態茶園。記者 林熙 攝

新聞回放

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燕子窠。科技特派員、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廖紅向總書記介紹了他們團隊的“生態栽培技術”。

“技術是你們首創的嗎?”總書記很感興趣。“是的,這是我們獨創的做法。”廖紅回答。“好啊,你們把論文寫在了田野大地上!”總書記十分高興。

站在青翠茶樹間,習近平總書記察看春茶長勢,與茶農拉起家常,聊起了科技特派員制度。

2019年10月,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時,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堅持把科技特派員制度作為科技創新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進一步抓實抓好。廣大科技特派員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陽光洒落,新芽吐綠。武夷山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裡,黃色的油菜花與嫩綠色的茶葉相互應和,調出春天的色彩。

去年春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察看春茶長勢,了解茶產業發展情況。他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營銷流通環境,打牢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要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

又是春回大地時。一路探訪,一路感受盎然生機和拼搏氣息交織。

  做好“三茶”大文章

連續幾天,福建農林大學教授、科技特派員廖紅奔走於茶農中,希望推進武夷岩茶正岩產區的生態茶園建設。

“去年我向總書記匯報了科技助力茶產業綠色發展的成效,他聽完很高興。我希望能把建設生態碳匯茶園的試驗拓展到正岩區,更好地守護綠水青山。”廖紅說。

去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燕子窠生態茶園考察時指出,武夷山這個地方物華天寶,茶文化歷史久遠,氣候適宜、茶資源優勢明顯,又有科技支撐,形成了生機勃勃的茶產業。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丹山碧水間,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蹄疾步穩。去年8月,武夷山全面啟動生態茶園建設,“十四五”期間,武夷山近15萬畝茶園將基本建成高標准生態茶園。

如何在發揮茶資源優勢的同時保護好綠水青山?作為福建省重點產茶縣,武夷山把“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的這篇大文章”,作為破解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的解題式。

由政府主導打造的茶交易中心武夷茶世界項目去年12月啟動,融合品牌茶企、茶文化交流、茶研學基地等業態,打造“永不落幕的茶博會”。區域特色美麗茶鄉、最美生態茶園等桂冠接連花落武夷,茶文化品牌效益不斷增強,茶、文、旅深度融合,為武夷山旅游產業發展鍛造強引擎。

“我們還創新開發茶食品、茶飲料、茶機械、茶日用品、茶護膚品等衍生產品,以茶為媒,推動三產融合,加快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武夷山市委書記楊青建說。

“三茶”統籌發展,為產茶大省指明了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表示,以“三茶”統籌發展為引領,聚焦文化賦魂、科技賦能,推動茶產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力爭到2025年實現全省茶葉全產業鏈總產值超過2000億元。

  深入推進“科特派”

科技特派員制度1999年發源於南平,是習近平總書記深入總結基層實踐、科學深化提升、大力倡導推進的一項十分重要的農村工作機制創新。20多年來,他始終關注著這項制度。

春耕時節,走入農業生產一線,到處是科技特派員忙碌的身影。“用電腦控制做青程序可以減少人力資源,大大提高茶葉標准化水平。”作為武夷岩茶制作技藝傳承人,劉國英主要負責茶葉加工方面的指導、培訓。最近,他正在茶農中推廣做青自動程控儀。

去年,作為南平市首批科技特派員,劉國英向總書記匯報了科技特派員助力茶產業發展的情況。

劉國英說,成為科技特派員的20多年裡,他看到了制度推行至今在廣度和深度上的突破。“原先我們更像是技術服務部門,安排點對點對接,服務范圍有限。現在不僅服務范圍擴大了,還由‘選派’改為‘選認’,基層直接提出需求,由科技人員主動發布成果實行‘菜單式’供給模式來回應,服務更廣也更加精准。”

如今,劉國英成為省級科技特派員,以武夷山為主陣地,服務有需要的鄉鎮、企業。“總書記說要繼續加以完善、鞏固、堅持科技特派員制度,對我們這些‘老科特派’也是一種鞭策,我們將在新的征程上發揮更大的光熱。”

土壤環境優化技術、“以螨帶菌治虫”生物防治技術、綠色防控綜合技術……去年以來,福建省興起全面建設生態茶園浪潮。目前,生態茶園佔全省茶園80%以上。

“得到總書記的認可后,我們備受鼓舞!去年我們以燕子窠生態茶園模式為示范,重新注冊了以我牽頭的科技特派員團隊,服務南平全市的茶產業發展。”廖紅說,“現在團隊成員組成豐富,有大學老師、武夷山當地及國家公園管理局的科技特派員、茶學專業的學生。最早跟著我們做試驗的茶農也成了技術能手,幫助推廣生態茶園技術,科特派的力量更大了。”

組團聯動方式的升級,打通了科研成果服務農業的最后一公裡。“團隊到處去作示范,把農業科學技術展示給老百姓看,讓他們接受了,才能推動科研成果實現社會、經濟、生態等多重效益。”廖紅說。

“我們鼓勵個人科技特派員根據產業發展實際需要,整合相關科技人才資源,逐步加大團隊科技特派員比例,包括團隊科特派、法人科特派和行業服務團等形式,推動‘單人單點’服務向組團聯動服務轉變,提高服務實效。”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表示,2021年福建省新選認省級科技特派員2319名、團隊科技特派員1167個、法人科技特派員51個,實現科技特派員創業和技術服務鄉鎮及重點建制村全覆蓋。

  鄉村振興底氣足

春節后,燕子窠生態茶園迎來了一場暌違多年的大雪。初晴日,茶農楊文春來到燕子窠,查看自家310畝茶樹長勢。對於今年的收成,他很有信心:“茶芽仍在休眠期,尚未萌發,降雪不僅不會造成減產,還能降低茶園虫口數量,有助於茶樹內含物質積累,今年的春茶應該會更香。”

去年,正是在這裡,楊文春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

“我向總書記匯報了近年來茶葉質量的變化,他很高興!”回憶當時的場景,楊文春仍難掩激動,“除了種植生態茶,我還新引進智能化生產設備,探索清潔化、標准化、智能化生產,保証茶葉生產質量的同時,實現規模化生產。”

隨著茶葉的優質率和精制率不斷提升,楊文春家茶葉收購價提高了不少,年收入已超過30萬元。而今,在武夷山,因茶而興的茶農們正在思考,如何把這一富民產業做大做強做優。在星村鎮黃村村,茶農們自發組建“茶部落”,共謀打造生態茶園公共品牌,發展茶旅融合新業態,實現抱團發展、提增效益。

一片神奇的葉子,鋪就鄉村振興路。作為茶葉大省,福建茶葉全產業鏈總產值超1400億元。全省茶葉主產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茶葉收入佔比達40%以上。

在福建廣大鄉村,特色產業富農的故事俯拾皆是:在平和,一粒蜜柚撬動百億元產值,創下種植面積、產量、產值、市場份額、出口量和品牌價值六個“全國第一”﹔在寧德,一尾大黃魚游出百億產業,育苗、養殖、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在永安,一根竹子被“吃干榨盡”,通過三產融合,小竹子做成了大產業……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積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生態稟賦優越,農業多樣性資源豐富。立足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是必由之路。

早在福建工作時,習近平總書記便為福建擘畫了農業發展藍圖。親手推動培育茶葉、水產、花卉苗木、林竹、水果、畜禽、蔬菜等七大特色優勢產業發展。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福建始終牢記囑托,堅定不移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大力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2021年,茶葉、蔬菜、水果、畜禽、水產、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鄉村旅游、鄉村物流十大鄉村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總產值2.2萬億元,形成農業特色產業百億強縣9個、十億強鎮79個、億元強村146個。福茶、福果、福稻、福菜、福菌……“福”字號農產品正不斷實現自己的市場號召力,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記者 蔣豐蔓 張輝)

(責編:吳舟、陳藍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