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创新为根之魂 走高质量发展路

黄建雄

2020年01月14日16:57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梯队不完善,高新企业规模偏小

一是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低。截止2019年底,园区入驻企业总数为5558家,其中全区有高新技术企业379家,远低于成都、西安、杭州、厦门等高新区。二是龙头和上市企业不足。截至2019年福州高新区共有入统(火炬统计)企业约380家,缺乏超百亿的大型企业。区内上市企业仅21,与厦门高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创新资源短缺,创新体系不成熟

一是福州高新区处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区位优势不明显。与北上广深及、西安、杭州、武汉、成都等相比,高校院所、应用型研发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不足,科技成果、技术储备不够,创新策源能力不足。受高房价、产业规模以及各主要城市人才争夺等因素影响,高精尖研发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中层骨干人才缺口较大。二是双创服务“有点无面”,尚未形成孵化载体链条完整、创新服务完备的创新创业体系。高新区拥有众创空间14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国家级孵化器4家,但与东湖高新区、成都高新区、济南高新区相比,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数量和类型缺少,国家级孵化器偏少,以致优质创业服务供给不足,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需求。三是科技金融体系不健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些企业虽前景不错,但是由于尚处创业阶段,风投机构不愿投入,且无可抵押资产,银行不愿意贷款,致使许多小微企业夭折“摇篮”。

(三)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整体效应无法发挥

福州高新区作为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片区核心区的主导地位不明确,未建立有效的组织协调沟通机制和实行市级统筹管理。自创区福州片区“一区二十四园”产业集聚度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福州高新区作为自创区福州片区核心区的功能作用有限,特别是在资金、组织、政策难以辐射其它园区,也无法在各园区间形成优势互补,并肩提升的协同发展格局。

三、对策和思路

(一)用“芯”点亮高质量发展之路

信息光电产业是高新区的支柱产业,要紧盯世界前沿技术,充分发挥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的技术支撑和平台作用,重点建设国家光电实验室、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聚集中科曙光、海康威视、兆元光电、中科晶创、中科光汇、浩蓝光电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企业,完善发展壮大光电产业链,在加快先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工业互联网经济向各领域渗透应用和纵深发展。

(二)倾城之恋创新产学研平台

创新是高新区发展的不竭动力。旗山脚下的福州大学城聚集着众多的人才和项目。福州高新区作为一座正在崛起的科技产业新城,毗邻大学城。我们要将倾城之恋、倾区之爱奉献大学城,充分发挥大学城的作用,搭好产学研的服务平台,构建协同创新联盟,将创新与大学城的追求和科技产业城的未来紧紧的联系结合在一起,发挥政府、高校、企业各自的资源、人才、项目、资金优势,凝聚创新发展的“聚核”力量,让高校最新科研成果落地高新区,绽放璀璨的产业之花。

(三)倾情打造高颜值产业新城

乌龙江畔的高新区作为福州市两江四岸独具魅力的产业新城,汲取山、江、河、湖之灵气,正以高颜值的崭新风貌迅速崛起,高新区的地铁通了,路更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管理建设好近30万人的产业新城,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已经摆上高新区决策者的重要议事日程。我们要秉持新发展理念,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投入,将民生短板补得更扎实一点,城市基础打得更牢固一点,永续经营城市,积极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和谐征迁和城市管理,赋予失地者以充分的人文关怀,应用智慧城市、数字化技术走进社区,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城市化建设,发展夜色经济、亮灯工程,打造高颜值的产业新城,使高新区人与城市充分融合,迸发出产业兴、商铺旺、人气聚的勃勃生机,人民获得更多的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

(作者为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建雄)

(责编:林东晓、张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