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明城中穿梭,清清溪流,蜿蜒山澗,一不經意,一幅風景畫就跳入眼帘。眼前的這片蔥郁來之不易。曾經,肆意採礦、非法採砂、污水亂排、清流變黑等問題讓其飽受粗放發展之苦。如今,這座工業城市甩掉重污染帽子,成為我省首個全面消除Ⅳ類以下水體的設區市,森林覆蓋率達76.8%。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福建省整合涉河涉水各部門各行業的項目、資金、資源、力量,實施流域綜合治理,不斷釋放流域治理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應,實現河湖水生態良性循環。
理念引領,補上治水護河短板
如何實現流域水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我省各地以“變害為利、造福百姓”為目標,交出一張張生動的實踐答卷。
高位推動,確保工作扎實到位。2016年,省委書記、省長首次與9個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黨政負責同志簽訂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明確按照“黨政同責”要求,全面落實屬地生態環境保護責任﹔2017年起,福建全面推行河長制,目前5829名河長、448名湖長正在為實現“水清、河暢、景美、民富”目標不懈努力。
理念先行,提升治理水平。2015年起,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安全生態水系建設﹔2017年我省確定2批8個縣開展綜合治水試驗,堅持全縣域、全流域、全方位治理﹔2018年起,我省在閩江流域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項目試點,努力實現閩江流域生態保護修復與經濟社會發展協同共進,為全省乃至全國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效模式。
強化法治,嚴打涉水違法行為。我省出台了《福建省水資源條例》《福建省河道保護管理條例》等政策、法規,為強化水資源管理、打擊違法行為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依據。同時,積極探索生態執法模式,強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嚴厲打擊污染河流水體,侵佔河道、亂佔濫用河道等侵佔水域空間,非法採砂、非法捕撈水產品、盜伐和濫伐防護林等犯罪行為。
2019年,全省12條主要河流、小流域Ⅰ至Ⅲ類水比例分別達97.2%和89.1%﹔流域面積200平方公裡以上(含)179條河流健康合格率達96.1%,優於全國平均水平。2020年,全省小流域“牛奶溪”現象將消除,地級城市建成區將消滅黑臭水體。
創新機制,形成流域治理合力
在閩江流域,一場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攻堅戰已經打響,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流失治理及農地生態功能提升、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和地質災害防治、機制創新與能力建設等重點工程同步展開﹔
在九龍江流域,以流域為單位成立統一監管執法機構九龍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大隊,率先在全國探索流域改革,形成“一盤棋”格局,推動流域共治﹔
在敖江流域,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治理思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全面關閉飾面石材礦山、畜禽養殖等污染環境嚴重的落后產業,共同守護流域生態環境,大步邁向綠色發展﹔
……
不僅在閩江、九龍江、敖江等主要流域,2016年起我省將流域治理的觸角伸向小流域。省財政設立小流域“以獎促治”專項資金,2017—2021年,每年安排3億至5億元用於全省小流域水環境治理,打通流域治理的“毛細血管”。
在莆田延壽溪西天尾段,水清堤綠,鷺鳥翔集。“過去,這條溪曾因污水直排,溪水黑臭,垃圾成堆。真沒想到,現在這裡變成莆田最美的濱水公園。”住在溪邊的荔城區西天尾鎮北大村村民黃大爺感慨地說。記者了解到,通過生態治水,如今的延壽溪一村一景,煥發生機。
在廈門,曾經黑臭的集美許溪變清澈了,蘆葦搖蕩、黃牛嚼草、白鷺盤旋的美景又出現了。現在,許溪兩岸生態休閑農業如火如荼,集美成為人們稱道的“極美”。
閩河泱泱、閩水潺潺。破解“上游污染下游受害”,需要在治理的體制機制上著力創新,以改革激發活力動力。
2019年起,我省將重點流域和小流域水質提升與資金獎懲緊密挂鉤,以水質提升為目的,賞罰分明,動態跟蹤通報,充分發揮獎補資金的杠杆作用。
為實現環境決策科學化、監管精准化、服務高效化,2017年,我省率先建設省級生態雲,通過手機客戶端,生態環境數據一目了然﹔一旦發現污染,執法部門通過監測大數據第一時間找出污染源﹔企業可通過平台實現環保責任心中有數。
在管護方面,我省創新引入市場主體、專業機構,提供工程維修管護專業化、社會化、物業化服務,充分發揮維養經費作用,實現運管維養常態化,各類問題得到全面整改、隱患得到及時消除,有效保障水利工程特別是小型水庫100%安全、天天安全。以河長制為依托,充分發揮河道專管員、民間河長、企業河長、巾幗河長、“河小禹”等社會力量,有效打通河道管護“最后一公裡”。
產業升級,邁向綠色發展篇章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真的是一場“零和博弈”嗎?通過流域治理的生動實踐,福建已作出響亮回答。
“不唯GDP論英雄”,已成為福建人的共識。當下,綠色發展成為時代主旋律,修復山河本色、治出轉型實效,是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的關鍵招數,也是綱舉目張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羅源縣為了確保敖江流域的水質安全,不僅在舊產能退出上有魄力,而且在新產能布局上有擔當。2015年底,全面關停涉及6個鄉鎮的108家礦山﹔2016年底,全面關停涉及5個鄉鎮的167家石板材加工企業。
除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興海洋產業外,羅源還將目光轉向旅游資源,從零起步,做強做大“畬風海韻”旅游品牌。2015年以來,該縣年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保持高速增長態勢。2019年預計接待游客230萬人次,同比增長16.7%﹔創旅游收入26億元,同比增長23.4%。
位於閩江上游的三鋼集團已變身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環保投入不設上限,隻要需要就必須投入。在我們看來,加大環保投入並不意味著增加成本,相反,從長遠來看,加強環保反而能產生效益。”三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黎立璋說,“近兩年來,三鋼在環保上所投入資金達5億多元,環保運行費用也相應增加,但三鋼的自發電增長了30%,設備運行效率提高了4%,產生新的效益約8億元。”
如何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南平正在通過水美城市建設,探索水流域治理與資源開發利用、產業發展、城市經營、全域旅游、生態保護、鄉村振興、文化傳承等領域的有機統一,進而培育新經濟、激發新動能。延平湖是1993年水口電站建成蓄水形成的人工湖,在實施了“三江六岸”景觀市政改造提升工程項目和夜景工程等“水美城市”改造后,通過舉辦中國龍舟賽總決賽、郊野釣魚大賽等賽事,因地制宜引進旅游、養生項目,讓綠水青山流金淌銀。
“水安為先、因水而美、由美而富、富而文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名譽所長王浩的這番寄語,不僅可以為南平的水美城市建設所用,也為我省的流域綜合治理工作作了生動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