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態美成為新福建的永續優勢

張輝 潘園園

2020年01月13日15:00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讓生態美成為新福建的永續優勢

  從末端治理走向源頭治理

  去年,省人大代表詹華暉從福州市生態環境局污染防治處調整到生態處。工作重心的變化,讓她對生態環境保護有了新的理解。

  “污染防治攻堅戰已持續開展了3年,全省污染防治取得了顯著成效。”詹華暉說,要鞏固污染防治成果,必須轉變觀念、構建長效機制,“從末端治理走向源頭治理,堅持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協同推進”。

  “以往我們更多關注工業污染,具有不確定性的農業面源污染同樣不可忽視。”詹華暉說。

  源頭治理不僅體現在生產領域,更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目前,福建正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工作。省政協委員、福建工程學院海峽工學院院長畢賢順建議,出台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垃圾分類管理法律法規及嚴格的執法監督制度等硬性對策,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流程及監管措施進行細化﹔針對垃圾投放時間限制,省政協委員、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工藝美術研究院院長陳禮忠認為,可延長垃圾投放時間,杜絕因居民投放不便引發的臟亂差現象。

  省政協委員、省政協副秘書長吳棉國則主張,在全省范圍內建立相應的垃圾屋標准化建設及管理工作評價體系並進行考核評比。“以福州、廈門為樣板,打造多個垃圾屋標准化建設及管理工作示范區域,向全省推廣。”他說。

  生態環境治理要科學精准

  赴會場報到前,省人大代表、福安市環境監察大隊大隊長劉赟,剛剛參加完一場別開生面的生態環境問題整治調度協商會——依托“生態雲”平台,九市一區生態環境局負責人向省裡匯報整治進度,並與在一線巡查的環境執法人員實時連線,第一時間對整改中的難點、堵點問題進行會商。

  “生態環境管控,必須借力現代科技。”劉赟說,省級“生態雲”平台,已匯集了全省生態大數據117項、80多億條。“得益於此,生態監測預警、溯源追蹤、決策研判、整改監督、構建綠色發展績效評價考核指標體系等工作,變得更加有的放矢。”

  全國首創的福建“生態雲”平台已成為“數字生態”的典范之作。省人大代表、福州市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石成春說,“生態雲”平台打破區域壁壘,打通數據孤島,匯聚省內外主要城市空氣質量數據,借助大數據算法,實現精准預報,變被動響應為主動應對。

  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實踐已成為中國南方地區水土流失治理的示范樣板。省人大代表、長汀縣水保預防監督站高級農藝師曾金華,則強調“科學種樹”的重要性。“林分樹種單一,水源涵養能力低,生物多樣性缺乏,森林健康狀況差,生態功能低下。”曾金華說,有必要通過補植鄉土闊葉樹來優化林分結構,從而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森林涵養水源、抵御火災和有害生物的能力,鞏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

  制度創新從“有沒有”到“好不好”

  “林地過於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怎麼辦?”省人大代表、尤溪縣林權服務中心副主任趙秀榮說,尤溪縣創新推廣村集體以林地所有權入股、村民以資金入股的股份合作造林模式,累計完成股份合作造林1.2萬畝。

  機制創新開啟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的通道。為推動森林產業健康發展,趙秀榮提出了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專業人才隊伍、融合關聯產業發展等建議。

  “通過對碎片化生態資源的集中收儲和規模化整治,轉換成連片優質高效的資源包,並委托運營商進行經營,實現生態保護前提下的資源、資產、資本三級轉換。”省政協委員、台盟福建省委會專職副主委柯連妹建議推廣“生態銀行”經驗,充分利用國有林場龐大的國有林資源資產、森林經營優勢、森林管護優勢,發揮其服務社會職能,開展林權收儲擔保服務。

  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經過近4年的探索實踐,中央部署的38項重點改革任務均已制定了專項改革方案並組織實施,其中22項改革經驗向全國推廣。

  “‘十三五’規劃迎來收官之年,‘十四五’開局在即,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也迎來了新的階段。”省人大代表、福州市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石成春說,福建省生態文明制度創新要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應當不斷總結並優化試點成果,形成穩定長效的制度,在全省范圍內推廣應用,讓八閩大地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