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為寶!廈門市進一步加強完善可回收垃圾處理體系建設

2020年05月16日10:44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廈門市民將廢棄的玻璃瓶放入專用回收垃圾桶內。廈門市市政園林局供圖
廈門市民將廢棄的玻璃瓶放入專用回收垃圾桶內。廈門市市政園林局供圖

人民網廈門5月16日電(陳博)為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廈門市可回收物處理體系建設,日前,廈門市垃圾分類中心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做好玻璃、陶瓷單獨收運的通知》,要求全市各區組織好對玻璃、陶瓷的單獨收集和轉運,收集容器(可回收物桶)和專用車輛等須使用玻璃、陶瓷專用標志。

玻璃、陶瓷屬於可回收垃圾,但由於回收產生的效益較低,以前很少有人回收。處理此類垃圾的傳統方法是放進焚燒爐內燒,不僅成本高還費時費力,焚燒一噸玻璃和陶瓷垃圾的成本要一百多元,由於玻璃和陶瓷經高溫熔化隻會重新凝結成體積較小的塊狀爐渣,對比之前重量並沒有減少,並且塊狀爐渣的處理也很不方便。為此,廈門市環衛部門推出新舉措,將市民扔掉的廢舊玻璃、陶瓷等“變廢為寶”。

近年來,廈門市垃圾分類中心聯合企業開展了《廢舊玻璃陶瓷綜合利用研究》的科研攻關,在經過數月的研究后,一個“化整為零”的新技術應運而生:用專業設備將廢舊玻璃和陶瓷粉碎篩選后制成再生建筑材料。

企業項目負責人林添興介紹:“經過半年多的科研試驗,利用廢舊玻璃、陶瓷生成的再生建筑材料,被証明可以用在一些市政產品上,如路面磚、路緣石、井蓋等,以及牆體材料,如加氣磚、蒸壓磚、混凝土空心砌塊等。”

市民將廢舊玻璃瓶扔進專用回收桶后,環衛工人將它們統一收集,再用車運輸到海滄一處建材廠。經過建材廠專業制砂設備的粉碎改造處理后,廢舊玻璃、陶瓷被粉碎成河砂顆粒大小的細骨料和細粉,細骨料可以替代一部分河砂或機制砂用於制造各類磚體材料,細粉可以替代一部分石粉用在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上,從而實現固體廢棄物的再生利用,節約資源,減少固廢垃圾的排放和對環境的污染。

據了解,海滄的建材廠每天能處理廢舊玻璃、陶瓷200噸,但是4月份進廠的總量隻有約28噸。建材廠相關負責人表示,這項新技術目前遭遇到一個窘境:每天的處理能力和實際處理量相差較大,經過長時間垃圾分類的宣傳,不少市民已經有了“四分類”的習慣,但是更精細分類的習慣還沒有養成,全市廢舊玻璃、陶瓷垃圾的收運總量不大。目前,企業正在積極與相關部門和單位聯系,隨著宣傳的深入和居民分類習慣的改變,以后的處理量將會越來越大。

廈門市環衛中心建議市民,培養垃圾精細分類的習慣,助力垃圾減量,提升廈門整個城市的垃圾回收率。如果所在的小區暫時沒有設置玻璃、陶瓷回收桶,可以投入藍色的可回收物桶內,由保潔員或環衛工人再分揀。需要注意的是,廢棄的電燈泡、燈管等物品雖然含有玻璃,但是屬於有害垃圾,並不能投入到玻璃陶瓷回收桶中。

此外,據玻璃、陶瓷回收企業的技術人員介紹,在使用玻璃陶瓷回收桶之前,最好能將玻璃、陶瓷與其他物質分離,比如瓶內的液體或固體殘留物,塑料或金屬質的瓶蓋,瓶身的紙質標簽等。

(責編:吳舟、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