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舶司:跨越千年 續存385年的古海關遺址

2020年06月19日08:20  來源:東南網
 
原標題:泉州市舶司:跨越千年 續存385年的古海關遺址

這處看似其貌不揚的遺址,是我國現存的唯一的一處古海關遺址。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見証“東方第一大港”

一個市舶司,一段非凡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它見証了泉州曾經的開放和包容。

唐宋以來,隨著泉州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泉州港的海上貿易發展神速,逐漸進入“東方第一大港”的鼎盛時期。特別是宋元明三代對海外貿易實行嚴格管理,國內外商人從泉州港出海或登陸,必須先赴市舶司登記,凡從海外運貨抵港,先經市舶司抽分博買,否則沒收船貨並治罪。當時與泉州貿易的國家和地區曾達到100多個。

據古市舶司文史室內史料記載,招徠外商是市舶司的職責之一,其結果是數以萬計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的各國商人、傳教士、使者、旅行家、貴族和平民紛至沓來。他們從這個城市獲得豐厚的商業利益,留下了各自的宗教文化,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猶太教等世界幾大宗教幾乎都在這時傳入泉州。他們和平相處,互相交融,其祥和場景,是古泉州故事中最精彩、動人之處。

市舶司的設置,規范了海外貿易,促進了泉州進出口貿易的繁榮,推動各行各業的興盛發展,其中以“造船業”“紡織業”“制瓷業”為最。據史料記載,1974年在后渚港發掘的宋代海船見証了泉州造船業的發達﹔隨著海外貿易市場的擴大,泉州的紡織業發展,趙汝適在《諸蕃志》中載,泉州的紡織品已遠銷東南亞諸國及坦桑尼亞﹔而宋元時期出現的磁灶窯、德化窯、安溪窯、東門窯、南安窯等著名民窯,將泉州的陶瓷產品遠銷世界各地。宋代李邴曾在《詠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貿易》中如此描繪泉州:“蒼官影裡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元朝時期,遠渡重洋來到中國的馬可·波羅曾寫下:“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之一,大批商人雲集,貨物堆積如山,的確難以想象”。

(責編:陳楚楚、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