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舶司:跨越千年 續存385年的古海關遺址

2020年06月19日08:20  來源:東南網
 
原標題:泉州市舶司:跨越千年 續存385年的古海關遺址

水仙宮內設立了古市舶司文史室,通過文字與圖片資料講述泉州專設市舶的歷史。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歷經三個朝代續存385年

盡管歷史已成昨日,但這段輝煌的歷史如今在泉州這片沃土上依舊有跡可循。

水關、鵲鳥橋、舶司庫巷……圍繞市舶司的背后,當年的各種“配套”應運而生。位於市舶司附近的水關后有石閘門,其長石槽尚存。水關上的城牆,1956年拆除,而橋北的鵲鳥橋至今尚存。原六板橋已改成水泥橋,橋旁濠溝尚存一、二巨大石欄杆。

閩南文化研究者洪泓介紹,宋至明時,遠洋商船的人員,其貨物往來,可通過小船,沿晉江、破腹溝、水關,濠溝直達市舶司報關。“市舶司及水關是泉州港的重要遺址,亦是泉州港繁榮的歷史見証之一。”

在張惠評、許曉鬆著作的《泉州海絲史話》裡提及,在水仙宮東面,過洪厝山,有一條巷可通大街,名叫“白絲庫巷”,位於今馬坂巷與水門巷之間。該巷距離市舶司衙門遺址不遠。泉州方言“舶”與“白”“司”與“絲”同音,故后人又將它寫作“舶司庫巷”,認為是古代市舶司的倉庫遺址。

走進今天的市舶司倉庫遺址,長長的石板巷子,經過歲月和風雨的打磨,依稀可見當年的輝煌,歷史韻味十足。據道光《晉江縣志》記:福建市舶司尚續到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續存385年后才遷往福州。“市舶司遷榕城后,司荒廢,后漸為民居,現僅存遺址。”沿著舶司庫巷口深入,小巷盡頭,是一處處名人故居,故居內仍有住人,護厝的水井也仍在使用。

如今,廣州、明州、杭州的市舶司遺址俱已湮沒,泉州市舶司遺址成了我國唯一保存下來的古海關遺址。《泉州府志》載:“市舶提舉司在府治南水仙門內”“鵲鳥橋水關北沿水道六十米有水仙宮”。水仙宮內設立了古市舶司文史室,通過文字與圖片資料講述泉州專設市舶的歷史,吸引了大量來自日本、美國、緬甸的文史研究者,以及國內高校師生來參訪學習。(記者 林婕 林杰)

(責編:陳楚楚、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