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企業梯隊不完善,高新企業規模偏小
一是高新技術企業佔比低。截止2019年底,園區入駐企業總數為5558家,其中全區有高新技術企業379家,遠低於成都、西安、杭州、廈門等高新區。二是龍頭和上市企業不足。截至2019年福州高新區共有入統(火炬統計)企業約380家,缺乏超百億的大型企業。區內上市企業僅21,與廈門高新區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二)創新資源短缺,創新體系不成熟
一是福州高新區處於長三角和珠三角之間,區位優勢不明顯。與北上廣深及、西安、杭州、武漢、成都等相比,高校院所、應用型研發機構的數量和質量不足,科技成果、技術儲備不夠,創新策源能力不足。受高房價、產業規模以及各主要城市人才爭奪等因素影響,高精尖研發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中層骨干人才缺口較大。二是雙創服務“有點無面”,尚未形成孵化載體鏈條完整、創新服務完備的創新創業體系。高新區擁有眾創空間14家,其中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國家級孵化器4家,但與東湖高新區、成都高新區、濟南高新區相比,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數量和類型缺少,國家級孵化器偏少,以致優質創業服務供給不足,滿足不了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需求。三是科技金融體系不健全,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較為突出。這些企業雖前景不錯,但是由於尚處創業階段,風投機構不願投入,且無可抵押資產,銀行不願意貸款,致使許多小微企業夭折“搖籃”。
(三)體制機制不夠健全,整體效應無法發揮
福州高新區作為自主創新示范區福州片區核心區的主導地位不明確,未建立有效的組織協調溝通機制和實行市級統籌管理。自創區福州片區“一區二十四園”產業集聚度不夠,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福州高新區作為自創區福州片區核心區的功能作用有限,特別是在資金、組織、政策難以輻射其它園區,也無法在各園區間形成優勢互補,並肩提升的協同發展格局。
三、對策和思路
(一)用“芯”點亮高質量發展之路
信息光電產業是高新區的支柱產業,要緊盯世界前沿技術,充分發揮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的技術支撐和平台作用,重點建設國家光電實驗室、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園、數字經濟產業園,聚集中科曙光、海康威視、兆元光電、中科晶創、中科光匯、浩藍光電等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的企業,完善發展壯大光電產業鏈,在加快先進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推動工業互聯網經濟向各領域滲透應用和縱深發展。
(二)傾城之戀創新產學研平台
創新是高新區發展的不竭動力。旗山腳下的福州大學城聚集著眾多的人才和項目。福州高新區作為一座正在崛起的科技產業新城,毗鄰大學城。我們要將傾城之戀、傾區之愛奉獻大學城,充分發揮大學城的作用,搭好產學研的服務平台,構建協同創新聯盟,將創新與大學城的追求和科技產業城的未來緊緊的聯系結合在一起,發揮政府、高校、企業各自的資源、人才、項目、資金優勢,凝聚創新發展的“聚核”力量,讓高校最新科研成果落地高新區,綻放璀璨的產業之花。
(三)傾情打造高顏值產業新城
烏龍江畔的高新區作為福州市兩江四岸獨具魅力的產業新城,汲取山、江、河、湖之靈氣,正以高顏值的嶄新風貌迅速崛起,高新區的地鐵通了,路更寬、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環境更優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步伐加快,管理建設好近30萬人的產業新城,提高社會治理體系和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已經擺上高新區決策者的重要議事日程。我們要秉持新發展理念,做好頂層設計,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投入,將民生短板補得更扎實一點,城市基礎打得更牢固一點,永續經營城市,積極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和諧征遷和城市管理,賦予失地者以充分的人文關懷,應用智慧城市、數字化技術走進社區,飛入尋常百姓家,融入城市化建設,發展夜色經濟、亮燈工程,打造高顏值的產業新城,使高新區人與城市充分融合,迸發出產業興、商鋪旺、人氣聚的勃勃生機,人民獲得更多的歸屬感、幸福感、獲得感。
(作者為福州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黃建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