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婦女能頂半邊天”!她們艱苦奮斗,不計名利,越是艱難越向前。為慶祝“三八”國際婦女節,福建省婦女聯合會和人民網福建頻道共同推出系列訪談“鄉村振興 巾幗力量”。
亮巾幗風採,抒豪情壯志。今天做客人民網福建演播室的嘉賓是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獲得者、福安市下白石鎮下岐村黨支部書記鄭月娥。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這裡是由福建省婦女聯合會和人民網福建頻道共同推出系列訪談“鄉村振興、巾幗力量”,我是人民網的主持人鄭窈。今天做客演播室的嘉賓是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獲得者、福安市下白石鎮下岐村黨支部書記鄭月娥。鄭書記,歡迎您。
鄭月娥: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大家好。
主持人:您來自福安市下白石鎮下岐村,曾經當地的漁民被稱為“連家船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稱呼呢?
鄭月娥:“一條破船挂破網,祖孫三代共一船,捕來魚蝦換糠菜,上漏下漏度時光”,這首民謠就是我們祖祖輩輩的生活寫照。作為一名漁家女,我的童年是在海上度過的,祖輩們依靠討小海,捕撈一些小魚小蝦維持生計。那隻面積不到15平方米的小木船就是我的家,家連著船、船連著家,所以我們被稱為“連家船民”。
主持人:那生活條件是比較艱苦的。
鄭月娥:是的。記得小時候跟著父母出海捕魚,他們沒辦法照顧我,就拿根繩子一頭系在我腰上,另一頭綁在船上,生怕我一不小心掉下海。那時候小小的我隻有一個願望,快點長大,脫離這條船。八歲那年,家人省吃儉用,想盡辦法讓我上岸讀書,為了上學,爺爺在岸邊灘涂地搭建了“吊腳樓”作為臨時住所,同學經常嘲笑我,我也很自卑,就想著一定要好好讀書,考去城裡。我也如願以償了,到福州讀書、工作。
主持人:這就是知識的力量,知識改變命運。那既然已經在福州工作了,為什麼又回到家鄉呢?
鄭月娥:逢年過節,我都會回家陪爸媽。村裡的老書記來串門,很誠懇地跟我說:“你是年輕人,讀過書,見過世面,我們都沒有文化,想改變村裡現狀真是太難了。村委現在需要人,你能回村委幫忙嗎?”其實我內心是很掙扎的,畢竟很不容易才走出小漁村。但是,下岐村是我的家鄉,我也希望村民們能夠脫貧致富。
主持人:剛回到村裡,你覺得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鄭月娥:最大的困難就是,連家船民除了破船破網,沒錢沒地。而二十出頭的我,剛回到村委工作,光有熱情,也改變不了現狀。正當我心急如焚的時候,上級通知實施連家船民造福工程,給漁民在岸上建新房。知道這個政策,我們全村都激動得睡不著,但也有人懷疑,這是否是真的?我們就一條船一條船宣傳黨的好政策,總算把漁民發動起來。政府免費給了宅基地,又配套了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新房子建好了,大家陸續上岸定居,大家都有了能遮風擋雨的地方。
主持人:作為女性,在村裡工作是不是更有優勢,因為經常要處理家長裡短的事情?
鄭月娥:其實不是的。因為是女同志,許多村民對我不信任,經常遭受他們的冷嘲熱諷。2012年我選上黨支部書記,村裡就有各種聲音:“下岐村沒人了嗎?選了個女的來當書記!”“一個女人能做什麼事?”我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全村面貌,讓村民過上好日子。十多年前建的房子基礎設施差,不少人家裡人口增多,房子不夠住,為了徹底改善村民的住房條件,在黨委政府支持下,2013年我們開始建設船民安居工程。對工程項目一無所知的我,跑遍了工程管理部門,向他們虛心請教,趴在工程圖紙上一熬就是一夜。熟悉了房屋基建流程后,我又趕緊和施工隊談建房價格,修改建筑方案。
一切准備妥當后,我又碰到大難題:沒有啟動資金,施工隊遲遲無法動工。無奈之下,我又挨家挨戶找村民,想從他們那裡籌集一些啟動資金,卻又聽到不少冷言冷語:“幾千萬的項目你一個女的搞得定?別讓我們的錢都打了水漂!”面對村民的質疑,我沒有放棄,一邊與施工方協調,一邊找銀行貸款。不知跑了多少趟,終於向銀行要到了我個人名義擔保的第一筆款項。在村兩委共同努力下,我們為下岐爭取到了福建省住建廳、寧德市扶貧辦等部門共計670多萬元補助,幫助村民聯系農商銀行,每戶貸款6萬元,分三年期還款,大大降低了漁民的負擔。
主持人:據了解,船民安居工程總投資3000萬元,被列入福安市“十二五”民生工程和為民辦實事項目。
鄭月娥:是的,在村兩委三年的不懈努力下,4幢120套房子終於建成,村民們都住進了嶄新明亮的新房,徹底解決船民上岸定居的問題。
主持人:村民上岸了,有地方住了,那接下來是不是就要解決生產問題?
鄭月娥:對。2015年實施脫貧攻堅戰略以來,我們村裡有9戶36人被列為省定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打贏精准扶貧攻堅戰,寧德市委市政府實行從市到村三級聯挂機制,我們逐戶分析貧困原因,對症下藥,共同幫扶貧困戶脫貧。
貧困戶王玉壽,妻子是不懂捕魚的貴州人,大女兒上高中,小女兒患腎小球腎炎,治病花光了家裡所有積蓄,唯一的一艘船年久失修,無法出海捕撈,家裡欠下了數萬元債務。結合精准扶貧政策,我們幫助他申請低保兜底,還申請了小額貼息貸款5萬元,修繕了漁船,讓他發展生產﹔安排他妻子做村裡公益崗位保潔員。大女兒2019年考上福州師范大學,我們除了給予精准扶貧戶就學補助,又幫她申請到青山助學、吉利助學等助學資金,讓她可以放心讀完大學。到2017年底,我們所有貧困戶全部脫貧。
主持人:那麼,現在下岐村的生產優勢是什麼呢?
鄭月娥:我們立足漁村資源優勢,通過鞏固農場450畝養殖塘村財創收基地,村集體收入63萬元﹔引導村民發展池塘養殖黃瓜魚、春水魚、海蟶養殖1000多畝﹔我們鼓勵年輕黨員、大學生創業,主動對接工商、稅務部門,採取優惠政策,幫助60多戶村民發展商貿、零售等第三產業。
主持人:我都能從鄭書記的臉上看到發自內心的驕傲,咱們婦女有力量!鄭書記,您在下岐村工作多少年了?
鄭月娥:24年了。
主持人:扎根基層24年,您把青春都奉獻給下岐村了,您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鄭月娥:回首二十四年,下岐村從風雨漂泊、四海為家到上岸定居、安居樂業,再到脫貧致富奔小康,村人均收入從搬遷上岸前的不足1000元,達到現在的20000多元,村集體收入也從零達到60多萬元,村裡以前沒有一個大學生,現在培育260多名大學生,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最后,我想把我們漁民最喜歡的對聯送給大家:“憶往昔居住小木舟,滿江漂泊﹔想今朝岸上建新房,倍感黨恩。”
主持人:腳踏實地助脫貧,用心用情惠民生,鄭書記用24年的時間書寫了一名基層干部的為民情懷。感謝鄭書記!
鄭月娥:謝謝主持人,謝謝網友們!
主持人:好的,今天的節目就是這樣,感謝您的關注,再會。
鄭月娥:再見。
(葉青卿 蘭志飛 鄭窈 王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