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探秘“世界生物之窗”武夷山國家公園

【查看原圖】
中華穿山甲,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一隻成年穿山甲飽食的胃內可以容納有500克白蟻,也被稱為“森林衛士”。穿山甲近年來成為全球最為瀕危的野生動物之一,同時也被認為是全球非法走私量最大的哺乳動物。黃海攝
中華穿山甲,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一隻成年穿山甲飽食的胃內可以容納有500克白蟻,也被稱為“森林衛士”。穿山甲近年來成為全球最為瀕危的野生動物之一,同時也被認為是全球非法走私量最大的哺乳動物。黃海攝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2021年05月22日08:07

人民網南平5月22日電 今年5月22日是第21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在我國東南地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福建武夷山裡,藏著一個“世界生物之窗”——武夷山國家公園。

武夷山國家公園是我國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之一,規劃總面積1001.41平方公裡,擁有210.7平方公裡未受人為破壞的原生性森林植被,保存了世界同緯度帶最完整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被譽為“蛇的王國”“鳥的天堂”“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產地”“研究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的鑰匙”。

據統計,武夷山國家公園已記錄到高等植物2799種,其中南方紅豆杉、伯樂樹等5種植物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各類動物7400余種,其中哺乳類79種、鳥類302種、爬行類80種、兩棲類35種、魚類62種、昆虫類6849種,黑麂、黃腹角雉等9種動物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今年4月,武夷山國家公園全面啟動生物資源本底調查,匯集了國內眾多生物生態學專家,將在三年內對武夷山國家公園全域開展生態系統、植被、高等植物、陸生脊椎動物、水生生物、昆虫、微生物等調查,全面掌握國家公園生物資源本底狀況,為進一步提高國家公園科研監測水平,提升科研監測管理能力奠定基礎。(陳歡歡 焦艷 劉卿 黃海)

分享到:
(責編:陳楚楚、鐘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