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 巾幗力量”系列訪談——

扶貧先扶志 巾幗有擔當

【查看原圖】
福建省莆田海峽職業中專學校英語老師、閩寧協作代表、隆德縣第四中學英語老師楊明和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的省級科技特派員蘇海蘭接受人民網專訪。人民網 王銑攝
福建省莆田海峽職業中專學校英語老師、閩寧協作代表、隆德縣第四中學英語老師楊明和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的省級科技特派員蘇海蘭接受人民網專訪。人民網 王銑攝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2021年03月06日11:16

【編者按】

“婦女能頂半邊天”!她們艱苦奮斗,不計名利,越是艱難越向前。為慶祝“三八”國際婦女節,福建省婦女聯合會和人民網福建頻道共同推出系列訪談“鄉村振興 巾幗力量”。

亮巾幗風採,抒豪情壯志。今天做客人民網福建演播室的嘉賓是福建省莆田海峽職業中專學校英語老師楊明﹔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省級科技特派員、光澤縣林業局挂職副局長蘇海蘭。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這裡是由福建省婦女聯合會和人民網福建頻道共同推出的“鄉村振興巾幗力量”系列訪談,我是人民網的主持人詹偉業。今天做客演播室的嘉賓有兩位,一位是福建省莆田海峽職業中專學校英語老師楊明。

楊明: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另一位嘉賓是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省級科技特派員、光澤縣林業局挂職副局長蘇海蘭。

蘇海蘭:各位網友,大家好。

主持人:最近有一部劇特別火,叫做《山海情》。講述的是寧夏西海固人民在黨和國家扶貧政策的引導下,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不斷探索脫貧致富路徑,通過奮斗獲得美好生活的故事。1996年以來,福建2000余名支教支醫支農工作隊員、專家院士、西部計劃志願者敢於犧牲,主動扛起對口幫扶寧夏脫貧攻堅的歷史使命,與寧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幫扶的“閩寧模式”,楊明老師就是其中的一員。楊老師,您是2014年開始遠赴寧夏支教,一去就是七年呀!

楊明:對。2014年,我第一次報名支教,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西吉中學任英語老師,這一呆就是5年。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我在隆德縣第四中學支教。2020年9月至今在西吉縣職業中學支教,支教是每年報名一次,我連續七年都報名了。

主持人:也就是其實支教的周期是一年,但您每年在支教結束回福建后又繼續申請支教。是什麼讓您堅定地選擇支教呢?

楊明:秉著堅持做一名“純粹的老師”和為教育扶貧出一份力的初心,2014年我開始第一次申請支教。到了西吉,我被這裡純真朴實的孩子們感動了。記得那年暑假,兩個班90位同學,排成一隊長龍,從我的宿舍一直排到校門口歡送我。甚至有的同學會拉著我的手說:“楊老師,你一定要再來啊,我們等著你上課,我舍不得你走。”很多同學都哭了,我忍住淚水承諾孩子們:“我會回來的!”為了兌現這份承諾,我再次選擇支教。

主持人:於是,楊老師就成了西吉中學的孩子們口中的“福建媽媽”。老師是園丁,灌溉的是祖國的花朵,而蘇副局長灌溉的是一種稀缺藥材“七葉一枝花”。這個藥材的名字聽起來太有詩意了,具體是一種什麼樣的藥材呢?

蘇海蘭:“七葉一枝花”又名華重樓,是我國瀕危珍稀中藥材,具有止血、解蛇毒、抗癌等作用。是雲南白藥、片仔癀等260多種中成藥的主要原料。“七葉一枝花”比較難種,原來大家都是採挖野生資源,已成為瀕危物種。“七葉一枝花”適合種植在光澤這類生態環境好的地方。

主持人:您原先是在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工作,當時怎麼想到會去光澤進行農業技術推廣呢?

蘇海蘭:我在福建省農科院工作,就一直以“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標准來要求自己,工作后從事中藥材種植研究與推廣工作。2014年,光澤縣承天藥業集團希望我們農科院能幫助光澤發展“七葉一枝花”產業,帶動農民致富。“七葉一枝花”生長周期長,10年左右為一個周期,幾乎沒有研究基礎和經驗。但資源已瀕危,農民們種植又碰到買不到適宜品種或沒有技術而損失巨大,有的合作社一次損失10多萬元。面對社會所需、企業所求、農民所盼,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農科院人、一名科技特派員,面對找上門的生產問題,義不容辭,主動承擔了這項任務。要解決這個問題,隻能扎根在基地,作好調研,了解“七葉一枝花”的習性,做種植研究,建基地。隻能我們種出來給農民看,才能帶動農民、解決農民的問題。所以我一直在光澤駐點6、7年,才有了一些成效。

主持人:不管是遠赴寧夏的楊老師,還是扎根光澤山區的蘇副局長,二位做的是“扶貧先扶志”,播種知識和技術。那麼,二位剛開始支教、助農的時候,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楊明:西吉縣海拔2000多米,干燥的氣候和高原反應讓我不太適應。一開始,流鼻血、睡不好是常態。對我來說,飲食和語言差異也是一大難題。但我很快調整過來,克服水土不服等困難,全身心、創造性地投入教學工作。相比於東部地區,這裡的孩子們學習基礎較薄弱,學校的師資力量也比較薄弱,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耐心。但孩子們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激勵我上好每一堂課。

主持人:蘇副局長當時遇到了什麼困難?光澤雖說在福建,但屬於相對貧困的山區縣,還是有很多實際的問題,對吧?

蘇海蘭:回想在光澤的6、7年,一路走來是有一些困難。首先,“七葉一枝花”本身的特性就是生長周期長、種植要求高,又沒有研究基礎和經驗,做科研攻堅比較難,所以做的人才少。企業和農民種植又都碰到問題,急需要解決。在基層一線做事,做得好不好,能不能用,團隊人手又少。我剛去基地時,說真的,壓力非常大。其次,光澤冬季冷,又吃辣。剛去的兩年很不適應,也落下關節炎。更難受的是,兩個孩子年紀小,光澤與福州來回要八個小時,出門一般是一兩周再回來。剛開始我每次出門,孩子都要哭,我心裡就特別難受。

主持人:我想到一句話:“困難是礁石,海水敢於進擊才激起美麗的浪花。”兩位都勇敢地向困難挑戰。楊老師在支教的七年裡,有哪些特別的經歷?

楊明:在教學上,學生們剛開始覺得英語枯燥乏味、難學,我就想方設法讓課堂變得通俗易懂、妙趣橫生。根據學生知識水平和潛力傾向,將同學們科學地分成幾個水平相近的小組,根據實際進行“分層教學”。慢慢地,學生們愛上英語課堂,我的教學課題也獲得固原市第一屆基礎教育教學課題研究一等獎。為了更好地開展支教工作,我走旱塬、跨峁梁去家訪,幫助家庭困難的學生。我還積極對接莆田市教育系統等開展捐款,幾年來共募集款項53萬元,用於資助當地品學兼優的學生、添置學校教學設備。最特別的一個經歷就是認了班上的一個女生當干女兒,這也是生活版的“閩寧一家親”。

主持人:蘇副局長,您在光澤的這幾年,做了哪些讓您覺得特別重要的事?

蘇海蘭:由於我自己長期扎根在基地才能做到:一、系統性了解“七葉一枝花”產業上存在的技術難題,做有用的研究,再直接把研究做到大地上,快速應用於生產上。二、長期與農民接觸,相互了解,懂得他們的需要,共同成長,與農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信任。三、作為科技與農民、企業的橋梁,農民、農村的發展以及科研成果都需要懂研究、可在一線實踐、帶動與推廣的科技服務人員。我在一線就做好產學研的橋梁,把很多理論轉為實踐。

主持人:經過幾年的扎根奮斗,當年播下的希望種子,現在也陸續開花結果。楊老師,支教七年,您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麼?

楊明:看到孩子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還有英語成績提高,這是我覺得最有成就感的。6年多來,我先后帶了8個班300多名學生,共有300多名學生考上大學。

主持人:蘇副局長呢?

蘇海蘭:一、我們農科院成立了“集團作戰”模式,通過努力,看到農民在生產上的問題一個一個被解決,更加堅持我們農科人“不忘科技為民初心,牢記服務三農使命”﹔科研人員通過學習滴水穿石的精神,堅定信心、埋頭苦干、為鄉村振興做更多科技服務。二、“七葉一枝花”育苗和種植技術有突破,並成功建設了示范基地,讓大家可看可學可復制,也為發展林下經濟做了一個比較可行的模式。大家要發展“七葉一枝花”或林下經濟會主動來聯系我們,放心讓我們去做。三、扶貧先扶志。通過這幾年的培養和共同努力,建成科技人員帶領企業農民做好示范基地、同時培養鄉土人才的模式。我們現在發展“七葉一枝花”和林下經濟已經有一批由科技人員、企業、農民共同組成的專業隊伍,有9名農民是有証的鄉土人才。這已經是可以對外復制和推廣的模式。

主持人:通過今天的訪談,我深深感受到“扶貧先扶志”的重要性。像楊老師一樣的支教老師還有很多,他們用自己的知識,為寧夏的孩子們打開了一扇求知的窗戶、鋪就了一條求學的路。2020年7月3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向楊明老師致敬!

楊明:作為愛的燎原者,能夠把愛傳遞下去,為閩寧協作奉獻一份小小的力量,我感到十分榮幸。看著一批批的孩子考上大學,學有所成,我感到無比欣慰。孩子們考上大學后有很多都選擇回鄉建設,發展寧夏,用知識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家鄉。我想這是支教最大的意義。

主持人:蘇副局長長期在光澤縣等貧困山區中藥材種植基地做科技服務,多次被評為“科技扶貧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等。2019年獲選為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建立60周年農業科技工作12名先進典型之一,獲得科技部的通報表彰,並在國務院舉辦的“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總結會議”會議上,作為全國兩位科特派個人代表之一作典型發言。您覺得光澤的農業科技將如何推動鄉村振興?

蘇海蘭:一、深化科企合作,解決產業鏈上的技術難題。做出示范基地,培養當地的鄉土人才,促使他們發揮作用。二、光澤利用生態環境優勢和生態食品城品牌,打造農業品牌,推動現代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三、針對不同對象創新應用科技助力脫貧攻堅和推動鄉村振興的不同模式,做出不同的成功案例。政府、企業、科技、鄉土人才和農民共同推動鄉村振興。

主持人:扶貧先扶志,巾幗有擔當。知識就是力量,科技助推發展。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婦女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中堅力量。向二位致敬,謝謝你們!

楊明:謝謝主持人。

蘇海蘭:謝謝各位網友。

主持人:也感謝各位的關注,再會。

(葉青卿 蘭志飛 詹偉業 王銑)

 

 

“鄉村振興 巾幗力量”系列訪談:

鄭月娥:甘做連家船民上岸定居的鋪路石

蘭愛珍:姐妹手拉手 攜手共前行

發展現代農業與鄉村旅游 讓農民錢袋子更鼓

返鄉創業女大學生帶領群眾走向致富路

分享到:
(責編:吳舟、鐘巧花)